劉合心:悠悠中條

2016-01-28 10:02:2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張曉峰 攝

  幾個月前,有位在運城市工作的友人同我聊天時問我:你知道中華民族的“中華”是怎么來的嗎?我不敢肯定地說:是從華夏民族引申出的吧?他大笑說:很簡單,就是運城的中條山加上陜西的華山,各出一個字合起來的!我說:這可不是個小問題,說話要有根據(jù)。他說:過些時間我給你拿出根據(jù)來。他能拿出什么根據(jù)呢?中華民族真的是由這兩座山而得名的嗎?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歷史淵源?我揣度著。華山是五岳之西岳,是以險峻出名的,我也去過幾次。至于中條山,它是我家鄉(xiāng)的山,是我在18歲離開家鄉(xiāng)前唯一見過的山,我是相當熟悉的了!它的雄姿、圍繞它的往事,無論時間如何推移,對我來說總是歷歷在目,日久彌新。

  我自小在晉南地區(qū)的運城縣(現(xiàn)為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長大,中條山就橫亙在我家的南面,相距不足10華里。童年的記憶里,中條山是我和小伙伴們的游樂園。春天,桃紅柳綠,群峰點翠,我們隨大人們?nèi)ス涮一ǘ吹膹R會。大人們?nèi)ッλ麄兊氖拢覀儎t爬樹摘野杏子吃,那綠色的杏子半生不熟,咬一口把牙都酸倒了。夏日里,山清水秀,生機盎然,可玩的名堂愈發(fā)多了,但小伙伴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光著屁股跳到五龍峪“水打石巖盆”的盆里去戲水,或是到溪水里搬石頭抓螃蟹。秋天到了,金風送爽,林木蔥蘢,我們的玩興又轉(zhuǎn)到了摘酸棗和逮“螞蚱蚱”(即蟈蟈)上,即使手扎破了,褲子扯開口子也不理會。只是到了冬天,冰天雪地,寒風料峭,我們只好望山興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同中條山的緣分依然不解。記得1958年“大躍進”時,我正上小學三年級,就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到中條山上去扛鐵礦石;剛上初中又趕上“三年自然災害”,我們又“勤工儉學”,去山上挖黃芩之類的中藥材。我還有個習慣,如果看書學習累了,就眺望南山,默誦著“白日依山盡”的詩句,算做養(yǎng)目怡神罷?,F(xiàn)在回想起來,中條山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把自己懷里的“寶貝”傾其所有地散給我們這些生長在她身邊的孩子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無論距離有多么遙遠,無論自己漸已步入了老年,也無論我游歷過多少名山大川,中條山印象已深植于我的心中,甚至到了魂牽夢縈的地步。這,或許就是時下人們說的“鄉(xiāng)愁”情結(jié)吧。

  中條山滋養(yǎng)了我,我也更多地關(guān)注著它的“前世今生”。特別是我在外地求學、工作十多年之后又回到它的身旁,也就更有機會走近它、研究它。資料記載,中條山的“山齡”和地球的“球齡”差不多,其“基底”可以推到地質(zhì)年代的“太古代”和“元古代”,距今30多億年了。其稱謂最早為“雷首”,《魏書·釋老志》始見中條之名。《清一統(tǒng)志》“解州”條云:中條山“狹而長,西華岳,東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條?!彼髌鹩罎械氖钻枺驏|北延伸,至垣曲、陽城和沁水交界處的舜王坪。東連太行山,南臨黃河,西北為汾河谷地,西隔黃河與華山相望,全長約160公里,最高海拔為2322米。中條山延綿起伏,支脈眾多,有名有姓的達近百處,舜耕歷山的舜王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的首陽山,峰峰環(huán)峙、形同五位老人的五老峰,晚唐詩人、詩評家司空圖隱居過的王官峪,舜帝陵所在的鳴條崗,“假虞伐虢”和“伯樂相馬”發(fā)生地虞坂山,屹立黃河中流的“砥柱山”等等,更是聲名遠播。它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曾發(fā)生過慘烈的“中條山戰(zhàn)役”。中條山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金頭銀腰鐵尾巴”之說,特別是銅礦,儲量達330余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它還有一樣“國之大寶”,那就是橫陳在南麓山腳下的運城鹽池,它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nèi)陸鹽湖之一,開發(fā)歷史悠久,唐朝時提供的鹽稅收入曾占到財政總收入的八分之一,如今仍然是國家重要化工生產(chǎn)基地。中條山的文化層底蘊深厚,考古發(fā)現(xiàn)的垣曲“世紀曙猿”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距今約4500萬年。芮城縣風陵渡鎮(zhèn)西侯度村的西侯度遺址,是我國境內(nèi)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之一,距今180萬年左右。其他還有距今60萬年以前的匼河遺址,距今約1.5萬年以前的下川遺址等,加上黃帝戰(zhàn)炎帝、殺蚩尤等神話傳說,都顯現(xiàn)出史前文化的特征。中條山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最有名的有解州關(guān)帝廟,芮城的永樂宮,永濟的普救寺、五老峰、鸛雀樓,夏縣的司馬光祖塋等。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還開發(fā)了許多景區(qū)和原始森林公園,文化旅游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聯(lián)想到國內(nèi)其他的名山都有一個字來形容其特有形象,那么中條山該當如何呢?我看非一個“古”字莫屬了。

  前些時,本文開始時提及的那位運城友人又見到我,他真的拿出了他所說的“證據(jù)”,竟然是全國高考的語文試題,而且是兩個年度的,一份是1988年,一份是2005年!前一份試題先是從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的形成說起,重點敘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以晉南襄汾為中心的陶寺遺址所代表的最早的“中國”,亦即中華文明的源頭。后一份試題則是直奔“主題”:地處晉南的中條山正處于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guān)?!叭A”字得自華山,“夫中條之山者,蓋華岳之體也”;“夏”字得自“大夏”、夏朝,而中條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東一帶是“有夏之居”。這兩份試卷都分別要求考生根據(jù)上述內(nèi)容分別回答各種問題。前份試卷中這道題要占15分,后一份未標分數(shù),我估計也不下10分。

  細讀這兩份試題,開始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后來想起了這不正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的大作《中華文明起源新探》中的觀點嗎?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我覺得有以下三點是應當肯定的。首先,試題的內(nèi)容具有史實性和權(quán)威性。因為它不僅有蘇先生的書和其他史料所佐證,更重要的是陶寺考古的成果已由中國社科院正式發(fā)布了。其次,中條山對華夏文明的起源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遠古時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同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依存關(guān)系。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興旺。史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他們筑城建都都在中條以北。后來的商人滅夏必得翻越中條才可占有汾運盆地,可見中條山在改朝換代過程中也具有特殊重要性。第三,“華夏”得名同中條山有關(guān),而“中華”得名,則不可簡單地以中條、華山合稱而論。查閱諸多資料,對“中華”一詞的來源雖表述各異,但有兩點是相同的:一是從民族講,指的是古代的華夏民族;二是從地理方位講,指的是“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后來,中華民族經(jīng)過不斷擴大,“中華”也就借指中國了。由此可見,“中華”一詞與其說是中條山和華山的合稱,不如說是遠古的“中國”與“華夏”民族的合稱。相對來說,這樣講顯得更為科學、合理一些。即便如此,中條山與“中華”一詞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也是顯而易見的。

  哦,悠悠中條山!你是中華民族根脈之所在,你是中華民族的祖山!過去,你同中華民族風雨同舟,休戚與共;今天,你英姿煥發(fā),見證著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劉合心(作者系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