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廟歷史沿革

2010-08-31 17:10: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帝堯是三皇五帝之一??鬃佣ā渡袝窂奶朴蓍_始。司馬遷以帝堯以后的歷史為信使。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庇纱丝梢?,華夏文明肇始于帝堯時代是有史可查的。平陽地處黃土高原南端的汾水下游,屬于古冀州的腹地。陶唐氏部落最先在這里發(fā)達起來,從而使這里成為中華文明發(fā)祥地的祖根。帝堯以華夏文明的開拓者和文明始祖受到炎黃子孫的愛戴和崇拜。先秦到秦漢,史書上沒有建廟祭祀帝堯的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曾經建議三公議“漢當效堯”一事,因大臣杜林上疏“漢起不因緣堯”而作罷。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遣使祭帝堯于濟陰成陽靈臺,由此可以知道當時未建廟。魏晉時雖建廟祭祀,然而未確定常祀之地。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架橋山,派遣有司祭祀黃帝、唐堯廟。神麚元年(428年),太武帝駕幸廣寧,以太牢祭祀黃帝、堯、舜、禹。直到北魏,孝文帝詔令說:“堯樹則天之功,興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陽?!蓖瑫r確定祀舜于廣寧,祀禹于安邑,祀文王于洛陽。元代翰林直學士王磐曾指出:“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時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居國邑。祭祀伏羲于陳……唐堯于平陽府?!?br />
平陽堯廟,晉代已有,原先建于汾河西岸,西晉惠帝元康年間遷徙到汾河東岸,當時建于平陽府城西南。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遷移到平陽府城南五里許,即今天的堯廟址。另外根據(jù)《水經注》中說:“平水北側有堯廟,廟前有碑?!庇纱丝梢?,北魏時期汾河西邊平陽故城之堯廟仍在。酈道元在注文中引《魏土地記》中的記載說:“平陽故城東十里汾水東原上有臺,臺上有神堯屋碑?!鄙駡蚺_和神堯屋碑在今堯廟鄉(xiāng)伊村,當在平陽新城西南十里。由此可見,碑文中關于晉元康中遷徙到汾水東的說法,未必確實,很可能是平陽故城從劉淵漢國之末毀于戰(zhàn)火之后,廟隨城衰。北魏筑白馬城,平陽郡治移于汾河東岸,郡城官員百姓祭祀帝堯時,或許嫌其路途遙遠不愿再去汾西的堯廟,而去距城較近的帝堯故里—伊村行祭,因此有遷徙堯廟于汾水東原上的說法。

唐朝特別重視建廟祭祀圣王和已故功臣。高宗顯慶三年(658年),重建堯廟于今址,使之更加宏偉壯觀。占地面積700畝,楹室有400間。其殿叫“文思殿”,宮曰“光宅之宮”,門稱“賓穆之門”。殿左有老君洞,右有玉皇閣,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堯廟的主體建筑是文思殿,殿內所祀奉者只帝堯,并無堯、舜、禹三圣同堂異室之說。這種說法一直沿襲到明代前期,并沒有多大變化。

唐宋時期,堯廟香火綿綿,殿宇宏大,只是修葺補缺,沒有多大的改動。到元朝前至遠年間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歷時4年,“耽耽翼翼,儼然帝王之居”。元政府并“賜白金二百兩,良田十五頃,為贍宮香火費”。然而不幸的是宮成不久,即遭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的地震之災。泰定元年(1324年)又一次重建。延至明朝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因“殿毀于地震”,朝廷“遂發(fā)公帑余資,銀二百兩,麥千二百石”,又適逢“大風拔襄陵縣樹,得合抱木百余株”,于是又擴建了堯殿。其殿面闊9間,高6丈有奇。殿四旁環(huán)以廊廡,奠定了廣運殿的規(guī)制。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增修堯廟,“拓其土地,增其殿宇,翼以兩廡,僚以周垣”。原先將舜、禹之祠置于堯殿之后配享。山西監(jiān)察御史周倫等,認為不合祀典經義,將老君洞改為舜廟,德盛洞改為禹廟,玉皇閣改為執(zhí)中閣。舜廟右為丹朱祠,禹廟左為皇英祠。榜書三殿:堯曰“放勛”,舜曰“重華”,禹曰“文命”。三殿之后各有寢宮,三點之前各樹匾額,堯曰“俊德協(xié)和”,舜曰“玄德”,禹曰“袛?shù)隆?,由此三殿巍然,金碧輝映。由欞星門后,并列三門,東為三圣考廟,廟后為居守者營屋若干,并建有祭祀用的神廚、神庫;西邊是商湯廟??⒐ぶ?,刻石記事,碑陰還刻畫著《增修堯舜禹廟圖》,以俟后人維修時參照。明朝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因“萬歷甲午濫炎妄起,閣煬而為煙”,重修了光天閣。至明末清初百余年間稱堯、舜、禹廟,或三圣廟。其建筑由于歷代重修,唐宋風格未存,突出顯示了明代的建筑風格。由于建筑物的宏偉,雕塑繪畫十分精美,堯廟一直是平陽名勝之一,凡至平陽者,無不到堯廟一游。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地區(qū)發(fā)生了強烈地震,房屋倒塌,“堞垣俱壞”,堯廟三圣殿閣毀壞無存??滴跛氖辏?703年),康熙皇帝玄燁西巡,駐蹕平陽,蠲免錢糧,振災濟困,并撥款重修堯廟,玄燁認為,湯王非禪讓而王,不宜與堯、舜、禹三圣并祀,于是在原湯王廟基址上建筑了萬壽行宮。由于工程浩大,精構彩飾,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全部竣工??滴趸实坌钣P題寫各殿門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殿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莊,每年收學租若干,以資香火。每逢鄉(xiāng)試、會試,眾生員學士,皆聚集于此,成為清代平陽讀書人踏上官僚階梯的必經之地。

據(jù)碑文記載,道光十三年(1833年),堯廟又重修過一次。到咸豐三年(1853年)秋,平陽太守何維墀,聞訊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曲沃北上,為防御太平軍攻城,實行堅壁清野,派兵火燒城南驛站。大火蔓延殃及堯廟,即如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堯廟碑》所記:“不意咸豐癸丑,突遭兵燹,殿宇廡舍一炬灰塵……僅存光天閣,舜寢宮數(shù)椽而已。”光緒十七年(1891年)初夏動工修復,“重建四大殿、寢宮,兼修光天閣、獬羊、蓂莢、八卦井各亭,東西朝房、官廳、牌樓、山門等處,均屬金碧輝煌,煥然一新”。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離京避難。在前往西安途徑臨汾時,曾駐萬壽宮一宿。1938年2月25日,日軍侵占臨汾,萬壽宮毀于日軍之手。日軍投降后,晉軍梁培璜部接管臨汾,為了備戰(zhàn)到處拆房毀廟。晉軍開進舜宮,用粗繩拴在殿柱上開動汽車硬拉,致使殿塌宮毀,一片瓦礫。經過地方紳民上告,王靖國等虛意追查,處分了個別屬員了事。禹宮也毀于這一時期,只留下一個高高的臺基,長滿荒草。解放前夕,堯廟已破爛不堪,僅存主宮門、光天閣、廣運殿和帝堯寢宮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堯廟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和維修,并于1965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國家撥專款對廣運殿進行了大落架重修,恢復了明代的規(guī)制。不幸的是1998年4月4日犯罪分子縱火焚毀了廣運殿。案發(fā)后炎黃子孫無不義憤填膺,各大報刊、電臺、電視臺紛紛報道予以譴責。全國人大代表盧金城等二十余名社會各界代表發(fā)出義修堯廟的倡議,海內外堯舜后人,慷慨解囊,中共臨汾市委、市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修復堯廟委員會,負責修復工作。1998年10月31日,修復廣運殿工程開工,翌年6月12日,按照明清風格重建堯、舜、禹三門工程同日動工,落架修復帝堯寢宮工程也于斯日開工。經過精心組織精心施工,于該年10月份,堯廟堯、舜、禹三宮門、儀門、廣運殿和寢宮修復工程告竣。修復資金1000余萬元,來自海內外炎黃子孫捐贈,當?shù)卣谪斄κ掷щy的情況下?lián)芨读艘徊糠帧?br />
隨著堯廟的修復和宣傳,堯廟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影響日益擴大。2000年,世界各國均成立了紀念委員會,中國紀念2000年委員會,將華表選定為代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的特別紀念品。該委員會將0001號中華世紀華表贈送給華表故里堯都。當年臨汾市更名為堯都區(qū)。翌年堯都區(qū)政府決定,依托堯宮,向外拓展,規(guī)劃建設堯廟文化游覽區(qū)。同年5月動工,10月竣工,首期建成了10萬平方米的堯都廣場。廣場以堯都大道為東西軸線,分南北兩個景區(qū)。北部為觀光游覽區(qū),由兩部分組成。東端為宮前廣場,以堯廟主宮門為軸線,東西兩側設置象征日月星辰的石雕和帝堯創(chuàng)二十四節(jié)氣漢白玉紀念石刻。西端華表廣場,由中國第一華表、全國最大中國地形微縮景觀和全國首座千家姓紀念壁組成。南部為文化商務區(qū),由兩部分組成,東端為觀禮廣場,可供大型公共活動,觀禮臺與堯廟相望,仿天安門建筑。西端為商務廣場,中心展廳仿北京天壇建造,周邊為仿古商務設施,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型文化博物市場。

2002年堯都區(qū)人民政府對堯廟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5月4日重建舜殿、禹殿工程動工,同時開始了舜、禹塑像工程,5月19日落架重建五鳳樓工程開工,依照明清規(guī)制,精心組織,精心施工;新建300米長的堯典壁及壁廊;新鋪中軸線青石鐫刻龍鳳甬道,宮內三條道路和殿前廣場均高標準、高質量鋪墁青石,達10000平方米;經請示山西省文物局批準,將堯井亭改造恢復了元代井臺形制;為增加廟內根祖文化品位,在主宮道兩側設置26件陶寺文化遺址出土器物仿制石雕。整個重建工程用了短短5個月時間完工。當年對整個廟內進行了全面綠化,以松柏常青樹為主,廟區(qū)內松柏蒼蒼,氣氛肅穆。年底更換了廣運殿帝堯及四大臣的塑像,代之的是高大巍峨的巨型銅像。

堯都區(qū)人民政府編制完成了《堯廟旅游經濟區(qū)總體規(guī)則》,提出以堯廟為依托,華門為中心,以四縱四橫的景區(qū)道路為框架,逐步建成北起秦蜀路和平陽汾河大橋,與濱河路相接,南至堯廟村南,西起汾河東岸,東到飛機場的旅游區(qū)。

堯廟的修復和旅游區(qū)的建設,一者恢復了明清三圣廟的形制,二者使華夏子孫參拜堯、舜、禹三圣,尋根祭祖旅游觀光的勝地更完美,更具凝聚力。

來源:縱橫山西網

 

  【責任編輯: 邱?!?/p>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