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文化在河南魯山的傳承

2010-04-05 15:40: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帝堯裔孫劉累遷居魯山成為劉姓始祖。劉累是帝堯之子丹朱的裔孫,出生時有紋在手曰“累”,故名劉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史記?夏本紀》和《竹書紀年》等均有劉累遷居魯山的記載。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后,被夏代第13位帝王孔甲賜為御龍氏。雌龍死,烹之以食夏后。夏后嘉其味美,繼而再求,累懼,就從偃師緱氏遷至魯縣,居住在邱公城。根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到商代,劉累子孫仍居魯?shù)?,更號豕韋氏。到周代,復改為唐公。其后,更封劉累裔孫在魯陽者為唐侯,以奉堯祠。劉累及其后裔即所謂御龍氏、豕韋氏,也就是《左傳?昭元年》所謂“服事夏商”的唐人。4000多年來,劉氏后裔,枝繁葉茂,如今遍布天下,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大姓之一。 
劉累在堯山建造了中國最早的堯祠。公元110年前后,東漢科學家兼文學家張衡在《南都賦》中寫道:“遠世則劉后甘厥龍醢,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堯山”。《后漢書?郡國志》載:“魯陽有魯山,有堯山,封劉累,立堯祠”。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堯之末孫劉累……遷于魯縣。立堯祠于西山,謂之堯山”。清代著名學者武億主編的嘉慶《魯山縣志》地圖上標明“堯山”的位置,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石人山位置完全吻合。 
魯山歷史上人才輩出。由于劉累家族遷居魯山,在堯文化這棵參天大樹的直根上繁衍出燦爛的魯陽文化,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學創(chuàng)始人墨翟。他繼承堯文化中的敬賢、仁愛等思想,提出尚賢、兼愛、節(jié)用以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主張。唐開元年間,魯山縣令元德秀為官清廉,誠信化民,犯顏直諫,為民請命,深受人民愛戴。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游東都洛陽,在五鳳樓前設舞臺,命三百里以內(nèi)州縣官吏帶藝人獻歌舞。許多刺史、縣令都百般取悅皇上。懷州刺史車載歌女數(shù)百,身披錦繡,所獻節(jié)目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而德秀只帶民間歌女數(shù)十人,在玄宗面前不阿諛奉承,只演唱他自編的《于蒍》歌,反映魯山地僻土瘠,災荒連年,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玄宗聽罷,贊揚《于蒍》為“賢人之言”。郡州官吏為此免除魯山不少賦稅徭役。民眾修建琴臺,紀念他的功德。孟郊寫詩稱贊他“言從魯山宦,盡化堯時心”,“競來辟田土,相與耕山岑,當宵無關(guān)鎖,竟歲饒歌吟”,充分肯定其效法堯舜的德治和善政。唐代詩人元結(jié),受學于宗兄德秀,官拜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他為政清廉,任道州刺史時,“免徭役,收流亡,民樂其教,立碑頌德”。其文章道德,名垂青史。宋代抗金名將牛皋和明代抗倭英雄趙璉,亦為后人所敬仰。(胡吉祥)

來源:堯文化研究網(wǎng)

 

  【責任編輯: 邱?!?/p>

責任編輯:

相關(guān)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