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饃

2011-11-04 09:37: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外面下著雨,雨不大,淅淅瀝瀝的。我的心里陣陣酸楚。從小到大,30年了,沒有離開過母親的饃。
小的時候,天還黑著,母親把我們叫醒。案上,已經(jīng)晾好了兩碗開水,饃也裝好了。母親用刀尖在饃中間開了一個三角形的口,取出饃芯,把韭花放進去,再蓋上。母親用碎布做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小饃布袋,大小正好放進去一個饃,不緊不松。我和哥哥洗了臉,喝了開水,背上書包,再提上裝饃的小布袋,在母親的護送下上學(xué)了。
我記得那兩個饃布袋是藍(lán)色的,有點發(fā)白的藍(lán)色。那兩個饃布袋伴著我和哥哥上完小學(xué)。
到了初中,一禮拜回家取兩回饃,一回要拿3天的饃,一人一天吃3個,3天就是9個。父親用塑料繩編了幾個籃子,哥哥騎車帶著我,車把上一邊一個父親的編織籃?;@子上面苫著白色的棉布,棉布下面,是下午才蒸的饃,在屜子上晾涼了,再裝的。母親蒸饃的數(shù)量和出鍋的時間都是計算好了的,特別是夏天,又要保證饃新鮮,又不能讓饃在籃子里出水。饃的中間,擠著一個罐頭瓶,瓶子里裝過山藥蛋、胡蘿卜、咸芥疙瘩。
初中第二年,我和哥哥轉(zhuǎn)學(xué),離家30里路,中間要下又陡又長的北垣坡,要穿二級路,要過火車道,我倆只能在逢星期的時候回家一次。父親帶著一袋糧食交到灶上,給我們換下糧票。這樣,我們在沒饃的時候就可以上灶用二兩糧票買上一個擱堿的饃。北垣的饃都是擱酵的,是玉米面做的酵,帶著點酸味,一直吃擱酵的饃,吃堿饃總不習(xí)慣。而且灶上的饃時常擱堿擱得多,顏色都變成了黃的,里面還夾著沒有拌開的堿面塊。見我們吃不習(xí)慣,母親就從北垣的家里帶上饃,頂著烈日或者冒著風(fēng)雨,滿頭大汗或者滿身濕漉地騎著車子,在星期三的下午準(zhǔn)時把饃送到學(xué)校。父親因為要干活,很少給我們送饃。至今印象很深的一次,我在教室里,外面有同學(xué)喊,紅波有人給你送饃了,我趕緊出去,父親一手提籃子,一手卻拿著兩個饃,衣衫也沒換,站在院子里,大聲喊著我的名字。我趕緊把父親引到宿舍。我不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多拿這兩個饃,為什么不把饃放在籃子里,為什么不換件干凈的衣服來。夾雜著恨與氣,充滿著愛和憐,看著父親遠(yuǎn)去的背影,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上初三那年的冬天,父親給我們講了個“笑話”。說他在一次下大雪的時候,給我們送饃,在鎮(zhèn)上十字路口拐彎摔了一跤,人朝了天,饃滾了一地。街面上一個小孩在大喊:“媽-媽-,有個老漢摔倒了!”那個小孩的媽媽站在門口,笑個不停。我們聽了也笑起來,那是多么滑稽的場景啊:大雪紛飛,一個老人,滿地的饃……
中專畢業(yè)后,我和哥哥在臨汾的一個縣城安了家。一有順車,母親就給我們捎來兩袋饃。
饃是下午送到的。吃著母親捎來的饃,想起300里外的聞喜老家。想起在北垣的那塊黃土地上,我的瘦弱的母親還在辛苦地勞作。

薛紅波

  【責(zé)任編輯: 劉靜】

責(zé)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