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
張彥林
我的老家在翼城縣隆化鎮(zhèn)西史村,村子不大,每次回去卻倍感親切。小時候到年關,總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每天都在盼啊、盼啊,掰著指頭數(shù)著,嘴里不停地念叨著,怎么還不到啊!那時盼過年,是有盼頭的。盼能穿新衣服、盼能吃好吃的、盼能放上鞭炮、盼走親戚能發(fā)壓歲錢……
記得,每年三十下午,奶奶都用砂鍋把白面打成漿糊,爺爺和爸爸貼對聯(lián),我總是跑前跑后幫忙抬梯子、拿對聯(lián)、遞刷子,還要蘸上漿糊刷上兩把,感覺忙得不可開交。試著過年要穿的新衣服,看著貼好的紅對聯(lián),明天就過年了,心里激動得都在顫抖。
當時,因為窮,過年父母只給一掛100響的小鞭,總是舍不得放,一個個拆散裝在口袋,有人的時候才顯擺地放一兩個,或和小伙伴們比賽一番,看看誰的響聲大,一人一個地放一陣,比一陣,贏了,激動得還不忘炫耀一番,“這是我爸在關里(縣城)買的”,小伙伴再一羨慕,心里就更美了,甜得像吃了蜂蜜似的。
還有,就是早早地跑到滿村開了門的家戶串門,不是去拜年,而是去看看人家放過的炮有沒有不響的,爭著搶著撿了,少不了你搶了我的,我搶了你的爭論一番,然后,找一塊平整的地方,二人一組,各自把沒有響的炮從中間折斷,露出黑色的火藥,火藥頭對著火藥頭,然后從中間點火,誰的被刺歪了,誰就輸了,彼此輪換,較量數(shù)局,總要爭個輸贏,吵得不亦樂乎。
在農村,一般上午9點吃早飯。初一早飯,都是餃子。奶奶會在其中一個餃子里包上一個壹分或貳分錢的硬幣,煮熟撈三碗,讓我們兄妹三個每人隨便挑一碗,說是誰吃到帶錢的餃子誰今年就有福氣。我們先是爭來爭去,后來又讓來讓去,只怕運氣不好,誰也不愿意先挑。因我是唯一男孩,奶奶總會暗中助我一臂之力,之前肯定是做過手腳的,多年都是我吃到,看著兩個妹妹失落的樣子,我心里是滿滿的自豪。
早飯后,我們便被爸爸強迫寫寒假作業(yè),說是初一學習,能好好學習一年,奶奶趁機還不忘要講一些每年都講的老規(guī)矩,說過年初一不能打架、不能罵人、不能往地上灑水、不能剩飯、不能感冒生病、不能吃藥,還要給老祖宗上香、磕頭等等。在無奈和極端不情愿下,熬過了絲毫沒有學習效率的幾個小時。
午飯一般是下午2點左右,吃過午飯,我們一群小伙伴們又聚在一起了。當時在農村玩的也就是捉迷藏、打棗核、打四角(打元寶)、滾鐵環(huán)、抓葵蛋等等。
過了初一,就該“跑親戚”了。不像現(xiàn)在,有車,有摩托,有發(fā)達的交通工具。那時的“跑親戚”,什么交通工具都沒有,全靠兩條腿跑,路上遇到趕馬車或者趕毛驢車的好心人,或許能捎上你一段,那感覺比現(xiàn)在坐奔馳、寶馬都要神氣。
遠的親戚,就數(shù)甘泉鄉(xiāng)四方疙瘩村的表姑家,要走幾個小時,還得住上一宿。最近的就是姥姥家,隆化鎮(zhèn)隆化村,只有三里路。初二,自然是必須去姥姥家的。一大早,我們就會和爸爸、媽媽提著禮品上路。所謂的禮品,也就是一個大白面饃(油谷主)和6個小白面饃,饃上還要點一點紅,以示喜慶。收成不好時,饃里面就會包上黃面,叫“白包金”,或者包上一大塊土豆充數(shù)量,顯得白白的、大大的,面子上好看。
兒時的重頭戲,自然就數(shù)壓歲錢了,這也是大家的最盼。除了自家的長輩,姥爺姥姥、舅舅妗子、姑父姑姑都要給壓歲錢。那時的壓歲錢多的1元、2元,少的2毛、5毛。兒時的壓歲錢雖然少,但那是長輩們真誠的祝福,那是長輩們對晚輩的激勵和希望;兒時的壓歲錢雖然少,但總感覺到心里是暖暖的,是幸福的,是快樂的!
小女兒鈺鈺,在遼寧師范大學讀大一。以前,孩子學習緊張,也不曾講過這些。初六,閑下來,給她講了兒時過年的趣聞樂事,講了那時的年味,鈺鈺聽得目瞪口呆,甚是驚訝!我問她:知道為啥現(xiàn)在沒有年味兒了嗎?她沒有回答,只是笑了笑說,我也覺得沒年味了。過了一會兒,她卻給我發(fā)了個微信說:知道為啥現(xiàn)在沒有年味兒了嗎?因為你小時候過年,你爸媽就只會給你買一身新衣服,只有過年那天才許穿。而現(xiàn)在我們天天淘寶,天天拆貨,過年只不過又多了幾筆訂單;以前過年你是爺爺、奶奶輩的寶貝孫兒,現(xiàn)在你身邊的親人還剩幾位,又多了一個不懂事的小屁孩要你看管;以前你過年電視都沒有,現(xiàn)在過年你不看春晚,而是坐在電腦前趕時髦,聊天、玩游戲,在空間倒計時,在微信里發(fā)問候;以前你過年只有餃子和大鍋菜,卻吃得津津有味,現(xiàn)在天天大魚大肉,菜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看,越來越不可口;以前過年你困了還強撐著守歲,現(xiàn)在過年過了點你都還沒有睡意。不是過年少了年味,只是年齡使你不再是過年最開心的人了。而我們這一代人天天像過年,哪來的年味啊!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