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曾經,他是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備課講課、教學研究,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如今,他是一名脫貧致富的能手,先行先試、產業(yè)致富,受到全體村民的信任——他就是蒲縣太林鄉(xiāng)高閣村“第一書記”閆東鎖。
十年前,閆東鎖從山西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進入蒲縣一中任歷史課教師,8年后他又任職學校辦公室主任。2017年2月,根據組織部門選派,閆東鎖離開熟悉的校園,背起行囊走進了高閣村。從此,他把這里當成了家,扛起了高閣村致富增收的重任。
面對這份從未接觸過的工作,閆東鎖直言:“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難以想象。我必須全力以赴,決不能辜負組織的重托。”
一年多來,他每天在田間地頭穿梭、在大棚里勞作、在貧困戶家中走訪,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交給高閣村。他牽頭搞起了羊肚菌養(yǎng)殖,為村里的蜂農尋找到銷路,還為貧困戶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閆東鎖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得到了高閣村民的廣泛好評,成為大家心目中實打實的好書記。
因地制宜上項目 壯大了集體經濟
高閣村位于蒲縣東北部的群山之中,土地貧瘠、山梁陡險是這里的典型地貌。高閣村轄4個自然村,人均耕地少,農民收入低、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玉米種植和養(yǎng)牛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此外,該村原有貧困戶66戶、221人,從2015年至2017年共脫貧46戶,目前還有20戶貧困戶。
初到高閣,閆東鎖沉下身子,一次次走進田間地頭,傾聽村民心聲,了解實際情況;一次次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他認識到,村集體經濟薄弱導致了各項事業(yè)的停滯不前,必須找項目、促發(fā)展、促脫貧,壯大集體經濟。
沒有產業(yè)、難以致富;沒有方向、寸步難行。在太林鄉(xiāng)組織的學習和考察中,閆東鎖結合高閣村實際重點,著眼于食用菌種植項目。他帶著村干部趕赴運城、隰縣、呂梁等地考察,發(fā)現高閣村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羊肚菌生長。大家一致決定:種植羊肚菌、甩掉窮帽子。
項目定了,資金卻沒有著落,村干部們都發(fā)了愁。蒲縣常興煤業(yè)有限公司是高閣村轄內的唯一一家企業(yè),多年來已經為村里和村民務工就業(yè)提供了很大幫助,但是沒辦法,還得尋求企業(yè)的幫助。閆東鎖和村“兩委”干部多次前往常興煤業(yè)公司溝通,最終獲得企業(yè)給予的10萬元資助。
有了資金,高閣村的羊肚菌種植項目順利起航。在高閣村民熱切的目光中,5座種植大棚拔地而起,承載起高閣村產業(yè)致富的新希望。
對所有高閣村民來說,食用菌種植是個新鮮事兒,大家都沒有接觸過,對閆東鎖這個城里長大的小伙子來說,則更為陌生。溫度、濕度、通風……哪一個步驟都不敢掉以輕心。閆東鎖購買了相關書籍,一宿一宿地看書、學習,又多方聯(lián)系到專業(yè)技術人員,天天打電話、求指導。他天天鉆進大棚里勞作,常常是滿身塵土兩腳泥,那個曾經滿身書卷氣的老師成了名副其實的莊稼人。
今年5月份,滿載心血的羊肚菌收獲了。5個大棚生產羊肚菌60余公斤,產值達到1.5萬余元。盡管種植效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但經過了解,高閣村的羊肚菌產量成為周邊縣(市、區(qū))里最好的,高閣村羊肚菌一舉打出了名聲,為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創(chuàng)新方式搞幫扶 解決了蜂蜜銷路
2017年8月,蒲縣有關部門組織部分黨員干部赴呂梁進行考察學習,閆東鎖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在興縣的電商服務中心和產品展廳觀摩時,接觸農村工作和農業(yè)生產僅僅幾個月的閆東鎖被震撼了。他久久駐足在琳瑯滿目的展臺,看著品種繁多的農業(yè)土特產,心里卻想的是“哪個適合我們高閣村?”
觀摩中,一種蜂蜜產品吸引了閆東鎖的目光?!胺涿鄹唛w村也有啊,而且是土蜂蜜。”閆東鎖決定,回去就了解村里的養(yǎng)蜂情況,爭取把高閣土蜂蜜做大做強。
回到村里后,他走訪了村里幾名養(yǎng)蜂戶,掌握了高閣村養(yǎng)蜂情況。閆東鎖介紹說:“高閣村的土蜂蜜品質較好,但是因為地處深山導致銷路不暢。另外,原有加工方法不科學,大伙兒又是零散養(yǎng)殖,產品的競爭力不高?!?/p>
隨后一段時間,他上網查詢土蜂蜜的相關資料,在各大網絡銷售平臺了解產品價格,與蜂農一次一次座談,通過各種方式尋找解決之策。
為了解決蜂農的后顧之憂,他個人出資1.5萬元以市場價收購了蜂蜜產品,指導村民進行科學壓榨,然后統(tǒng)一產品包裝,拓展銷路,并通過電商形式進行上網銷售,經過實踐,效果不錯。他還組織蜂農進行了培訓,鼓勵村民養(yǎng)殖土蜂,用賣蜂蜜的錢給蜂農免費發(fā)放防蜂服,激發(fā)了群眾發(fā)展養(yǎng)蜂產業(yè)的熱情。
今年,閆東鎖和村“兩委”溝通后,注冊成立了蒲縣達康農產品有限公司,利用上級的扶貧資金10萬元對閑置用房進行改造。目前,加工廠房的施工臨近尾聲,即將投產,高閣村蜂農的養(yǎng)殖熱情更高了。
為民辦事解民憂 貼近了村民的心
閆東鎖把高閣村當成了家,把全村人當成了家人。大家信任他,大事小事都來和他商量,誰家遇到困難也來找他。
神坡村民小組的田玉保是高閣村的五保戶、貧困戶,身體狀況較差,在一次體檢中查出了直腸癌。雖然五保戶的治療費用全額報銷,但是需要患者個人先行墊支,這個沒有收入的家庭頓時陷入困境。田玉保的侄女找到閆東鎖,把希望寄托在這名年輕的“第一書記”身上。
先行墊支是政策要求,可田玉保確實無力支付?!叭嗣P天,遲一天入院就耽誤一天的治療。”閆東鎖情急之下,撥通了省民政廳的電話尋求解決辦法,電話那頭聽到這個情況后也非常著急。經過省、市、縣民政部門的共同努力,最終申請到5000元大病救助,田玉保順利入院進行治療。
這一年多來,閆東鎖把高閣的建設放在心里,把群眾的需求放在心里,當他了解到河槽對村民帶來的安全隱患時,多方尋求資金修繕了河槽水壩;當村民因飲水問題找到他時,他又多方奔走爭取到水利部門支持,進行了農村水網改造;為支持當地教育,他個人出資給學校捐贈了冰柜等物品;他為貧困戶辦理了慢病卡、為患癌貧困戶發(fā)布了網絡求助、為參加體檢的婦女解決了交通費用……一樁樁、一件件,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對這位從學校到農村的“第一書記”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的高閣村,產業(yè)明晰,滿足了不同勞動力的發(fā)展需求,村委帶頭促增收的模式成效明顯;
如今的高閣村,未來可期,三大產業(yè)目標已經確立,村民們有了信心和奔頭。
面對群眾認可的眼神,閆東鎖備感欣慰之余又自我加壓,他說:“農村工作,任重而道遠。我一定撲下身子、全力以赴,我們高閣村的明天充滿希望。”
記者 柴云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