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洞縣堤村鄉(xiāng)后澗村,30歲的楊越華無人不曉。10年來,她不辭辛苦悉心照料患病公婆,用愛書寫著一個感人的孝心故事,她本人也因此被評為2014山西“鄉(xiāng)村好青年”。
2005年,楊越華與楊光會成婚。當(dāng)時楊光會的家庭情況不太好,父親患先天智障,母親患先天腦積水,楊越華看中的是楊光會的老實能干,她相信通過兩個人的努力,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婚后的日子雖不富裕,但在楊越華的悉心操持下,一家人倒也幸福快樂。公婆身體不好,楊越華對二老的照顧更是細心。
2009年年末的一天早晨,婆婆忽然四肢無力,頭昏眼花,楊越華立刻把婆婆送到縣醫(yī)院,因縣醫(yī)院無法準確診斷病情,便只好轉(zhuǎn)到市醫(yī)院,婆婆被診斷為先天性腦積水后發(fā)癥,全身神經(jīng)被壓迫,需要手術(shù)。
大年初一,人們都沉浸在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中,楊越華一家卻守在醫(yī)院,因為這一天婆婆要進行手術(shù)。手術(shù)成功挽回了婆婆的生命,幾天后,婆婆終于醒了,卻成了植物人。
由于家庭困難,丈夫和大伯哥兄弟二人都在打零工。公公又是先天性智障,無法照料婆婆,出院回家后,照顧婆婆的事就落在了她和大嫂兩個人身上。
每天要不停地給婆婆換洗尿布,婆婆不能吃飯,只能從胃管送流食和藥物,每天要輸送十來次。本來倆人輪流值班照顧,但因大嫂的孩子還小,楊越華勸說大嫂晚上回家照顧孩子,而她無怨無悔地一人值夜班照顧婆婆。
楊越華每天用熱水給婆婆泡腳,按摩全身。這樣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奇跡出現(xiàn)了,婆婆的身子能動了。
一次,婆婆不小心把胃管碰掉了,楊越華便大膽嘗試用勺子慢慢喂飯。一開始,一個水蒸蛋要分三次喂,每次都得喂半個小時,每隔一小時就喂一次。
為了能讓婆婆盡快恢復(fù)語言能力,楊越華每天都和婆婆說話,教她說兒女的名字、孫子的名字。2010年4月的一天,婆婆竟叫出了女兒和兒子的名字,激動的楊越華熱淚盈眶。她先后撥通了丈夫和小姑子的電話,讓他們從電話里聽到媽媽再一次叫自己的名字。慢慢地,婆婆尿布的用量少了,飲食增加了。但大便很困難,用開塞露不管用,肥皂水灌腸也不行,無奈之下,楊越華只能用手一點點扣出來。
在楊越華和大嫂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然而一次意外,讓楊越華的擔(dān)子又變重了。當(dāng)時正逢麥收季節(jié),她和大嫂坐著三輪車收小麥,不幸翻車,二人摔倒在地,大嫂的右腿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大嫂出院后,行動不便,楊越華除了照顧婆婆,還要照顧大嫂以及大嫂的兩個孩子,但她毫無怨言,默默無聞地為這個家奉獻著。
楊越華說:說實話,照顧老人,尤其是癱瘓在床的老人,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剛開始我心里也有煩悶,可是看到婆婆年齡這么大了,沒怎么享過福,確實很心疼。婆婆也是媽,我也要像對待我的親娘一樣照顧我婆婆。”
“看著婆婆的身體、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了,我們做兒女的非常高興,我會好好待婆婆,盡兒女的一份孝心。”楊越華言語樸實,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愛老、敬老之歌。
記者 張瑩超
責(zé)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