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農民,樸實而又平凡;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精神富有。”48歲的張小管,是堯都區(qū)屯里鎮(zhèn)北焦堡村人,13年來他堅持獻血,奮不顧身救人,獻血多達4000多ML。這一善舉,使多少病人度過了生命危險期,使多少家庭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懷和溫暖……
他是PH陰性B型血,屬于稀缺血型。根據血站要求,成人兩次獻血間隔不得少于6個月。每過6個月,鮮血中心一定會出現他那樸實無華的身影,說起第一次獻血,他笑著用“很偶然”三個字來形容。2001年,他經過一輛采血車時,偶然聽到里面的一句廣告詞觸動了他的內心:“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于是他抱著強烈的好奇心登上了采血車,挽起袖子,伸出手臂,獻了200ML的血,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成為了他日后雷打不動的一種習慣。
記者問道:“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一直堅持獻血?”“血是能再生的,個人獻一點血,也損失不了什么。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要血液合格,我會堅持獻血,挽救更多的生命。”他就是這樣奉獻著、健康著、快樂著。
在女兒張英華的心中,爸爸是一位樸實而又少言寡語的人,卻有著一顆博愛和奉獻的心。
提起父親獻血的事情,她的言語里無不心疼?!?012年臘月,年關已至,家里正辦置年貨,我的婚期也馬上臨近,家里忙的不可開交。就在這時,爸爸接到市血站一個電話:‘中心血庫缺血,病人需要輸血,您是否有時間過來?’爸爸掛了電話說道:‘救人要緊’,說著便急忙走出家門騎著自行車前往了市血站,當時下著雪,家里人都勸他坐公交車去,他卻說:‘公交車停的站點太多、太慢,’說著急忙蹬車而去……”望著父親的背影,她眼眶濕潤了。張小管常對女兒說:“自己的血液能夠及時輸進急需搶救病人的身體里,緩解了病情,拯救了生命,能感到莫大的自豪?!?/p>
雖然每一個陷入困境的病人都跟他素未謀面,但是他幾乎每次都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鮮血現場,從來沒有過多的考慮過自己的事情,因為他不認為獻血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在幫助別人時獲得自我滿足的快樂感。
48歲的他平時不抽煙、不喝酒,幾年前他在屯里鎮(zhèn)街邊開了一個小攤修鎖、配鑰匙。平日里,如有空還到配貨站裝物卸貨,一輛汽車五六噸的苦力活累的他筋疲力盡。到了冬天,單位燒鍋爐,他用辛勤的勞動維持著一家并不寬裕的生活。尤其輸鮮血的那只胳膊不能干重活,這對他來說,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前段時間我陪他去獻過一次血,那是我第一次看見400ML的袋子有多大。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一幕。開始獻血的時候,醫(yī)生把針頭扎進他的胳膊里,那么大的袋子不一會兒就滿了。我看的很是心疼”。妻子的話語中透露著對丈夫身體的擔憂,慢慢地她也支持著丈夫的這一善舉。張小管告訴記者:“妻子的身體不好,雖不能與我一起獻血,但她采取了另一種表達善的方式,經常從堯都區(qū)慈善總會那里資助貧困學生上學?!?/p>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边@句歌詞就表現了張小管的崇高精神狀態(tài),感人至深。
本報記者 楊文婷
責任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