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書傳說及釋義

2016-04-19 10:15:56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劉西村,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古墓。此墓坐西朝東,甬道兩側(cè)依次相對排列石碑、石羊、石馬、石人,雄偉古樸。這就是明代尚書張潤之父張鏞墓,但民間以訛傳訛,傳為張尚書墓。

  張鏞僅在山東袞州的汶上縣當過一段典史,但因其子在朝做尚書,父以子貴,故此墳墓卓犖(luò)不凡。張鏞之子張潤,字汝霖,號西盤,排行第二。弘治五年(1502年)中進士,先后出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任河南宜陽縣知縣時,治績優(yōu)異,離任后,民為其立《去思碑》。因整頓薊州邊備、巡撫順天等府、平定涿州變亂,被皇帝親賜銀牌和大紅金彩莽衣三襲。巡撫寧夏數(shù)年,積糧練兵,輕徭息卒,平韃虜犯邊,安一方百姓,深得民心,世宗恩寵異常。嘉靖年間,先后升授工部、兵部、戶部尚書之職。死后,謚號“恭肅”,葬于劉村鎮(zhèn)西北五里許的楊家莊。其陵墓規(guī)模略小于其父,以示子不壓父之意。因滄桑之變,今張潤墓已不堪辨認,惟其父張鏞墓保存完好,時有游人駐足。

  大凡某地出了名人,往往會衍生一些典故或故事相流傳,張潤自不例外。傳說張潤剛剛出生時,恰遇知府過張府避雨,聞嬰兒呱呱墜地聲,預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做知府以上的大官。張潤幼年時,住外祖家東宜村,在衛(wèi)青故里青城村興隆寺讀書,晚上放學回家時,先生每每發(fā)現(xiàn)張潤身前身后有兩盞紅燈相護照。又傳說張潤曾在一土地廟戲?qū)憙删湓姡和恋厣?,土地神,罰你云南去充軍?!比堑猛恋乩袃合蛳壬袎羟笄?。筆者在《衛(wèi)青故里重憶》一文中曾提及此故事(見《平陽方志》2010年第3期)。此傳說純屬夸誕之詞,自然不足為信。

  奇怪的是河西一帶竟有詆毀張尚書的故事廣為流傳。說是距劉村西數(shù)里的呂梁山邊,有個叫石板子口的地方,其山勢乃龍脈,表示此地當出真龍?zhí)熳?。張潤心懷叵測,唯恐壓過自己,遂派人去鑿龍脈。豈料晝鑿而夜合,夜鑿而晝合。無奈,張潤令人日夜連續(xù)鑿,終于鑿斷龍脈,至今石板子口處赫然有一黑洞和一堆紅石頭。紅石頭者,龍血所染成也。

  又傳說張潤乃一奸臣,當了尚書又想當皇帝,在帽劉村建了“三宮”,準備登基。他編造了平陽府有諺語流傳道:金殿、龍門、玉石口,鮮菜活魚時常有。七十二扇連夜轉(zhuǎn),十萬八千不發(fā)愁?!逼髨D把皇上騙到平陽府殺掉篡奪龍位。不料,皇上先派欽差大臣來平陽府視察,于是張潤遂將“三宮”改作“三官廟”。欽差一看,原來“金殿、龍門、玉石口”是指金殿、龍祠、峪里幾個村名,“七十二扇連夜轉(zhuǎn)”是指龍祠泉母子河一帶的水磨而已。張潤因犯欺君之罪被皇上殺頭,故張尚書墳中累然而為金頭。此故事編得有眉有眼,居然騙取了不少村夫民眾,甚至竟有人覬覦金頭,想去竊取。

  張潤,一位恪盡職守的良臣,何以被丑化為奸臣?讀古人編的《欲壑難填歌》,可知個中況味。其歌曰: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椣戮c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無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人隨。家人買下數(shù)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爬爬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低。一攀攀到閣老位,整日思念想登基……”原來人是一種貪得無厭、欲壑難填的高級動物,無衣食時思衣食,有了衣食思美妻,如此得寸進尺,即使爬到閣老位仍不知足,又“整日思念想登基”。此歌所云大概是世人的一種通病,故人們編造張潤故事以諷世。古人說: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八尺?!比藗冞€是知足常樂者好,正如陶淵明所說,何須以心為形役,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出名,往往會為眾所覬覦,生出種種流言蜚語;豬肥壯了,人們往往垂涎三尺,欲啖其肉。張尚書的故事正是這句俗語的最好注腳。盧玉龍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