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里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治等時期的石碑200余塊,現(xiàn)在,經過風化、破碎、遺失,剩下的不多了,更讓人氣憤的是寺院門口兩尊一人多高的石獅子也在幾年前遺失了。”在堯都區(qū)魏村鎮(zhèn)西北的天壽山頂,看著眼前長滿雜草、破舊的石臺階,和身后正在修繕的殿宇,今年66歲的吉家莊村民段玉龍思緒萬千。這幾年,為了讓天壽山重現(xiàn)往昔盛景,吉家莊的段玉龍、吉澤英、吉志英等村民自發(fā)組織起來,為天壽山的保護、開發(fā)四處奔走??上驳氖?,目前已經有幾位企業(yè)家正在出資修繕一些建筑,想必用不了多久,這里有望成為旅游景點。
天壽山和添壽山的傳說
天壽山位于堯都區(qū)魏村鎮(zhèn)西北,俗稱南老爺頂,與洪洞縣青龍山的北老爺頂遙相呼應,天壽山海拔1080米。登上峰頂環(huán)顧四野,三面環(huán)山,群嶺逶迤,唯東面山下,沃野染碧。汾河如銀帶,阡陌間村落棋布。
段玉龍說,相傳天壽山以前為白虎山,與青龍山呼應。后來有位朝廷官員(有說是山東來的,有說是平陽府的當?shù)毓賳T)來到此地,欲上山游玩(或祭拜),一聽山名便不想去了,因為此官員屬羊,尋思著白虎克羊不吉利,可是其身邊聰明的師爺看出了官員的心思便建議官員將此山更名為“添壽山”。官員聽后大喜,便將白虎山更名為“添壽山”,意為凡上山者均可添壽;后來人們也習慣將“添壽山”叫成其諧音“天壽山”,延續(xù)至今。
關于天壽山名字的來歷,如今已無法考證,只能是傳說了。
但是,天壽山上的玄帝宮等宮殿的來歷,確有石碑記載。
天壽山宮殿的來歷
玄帝宮門前一塊落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子孟春吉旦”的碑文記載,在東漢中興之初,光武經此地失路,有老人焉指其迷途……”碑文大意為,該古廟始建于東漢初年,相傳西漢末年王莽新朝被農民起義推翻,劉秀到河北招兵買馬,途經天壽山時迷路。有一老漢指明正途,劉秀十分感激,自相許愿,如取得天下,定在此建廟祭祀神靈。建武元年,劉秀稱帝不久就詔令,在天壽山建廟。段玉龍說,相傳,劉秀派來修建殿宇的官員到此之后,不知道皇帝當年是在天壽山還是青龍山得老漢指點正途,思索之后,該官員便在天壽山和青龍山山頂均建了廟宇。
《堯都勝跡》記載,天壽山老爺頂古廟始建于東漢初年。建武元年(25年)劉秀稱帝,中興漢朝,不久即詔令在平陽天壽山建廟,并劃定所經界限,界內石土悉歸于寺院,免除其租賦錢糧。魏晉北朝屢有增建。唐貞觀開元之際,興建真武神殿,殿宇更加巍峨壯觀,因此寺地高風爽,取名清涼寺。后世佛教僧徒主持此寺,遂名世尊院。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信士馬俊重修寺院,院屬地土盡開辟歸山,且勒碑寺內,以杜豪強兼并之念。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大震,寺宇盡毀,僧眾死難。康熙六十年,臨、洪、趙三縣協(xié)力,民眾配合重建了寺廟。
至此,宮殿房舍櫛比鱗次,香火繚繞,氣象森嚴。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春秋兩次廟會,臨、洪等縣威風鑼鼓集聚中極頂,蒲州梆子登山助興,遠近商販蜂擁而至,熱鬧異常。
吉家莊村民吉澤英介紹,1939年農歷四月廿二,晉軍61軍434團在天壽山老爺頂駐扎,日軍分四路圍攻老爺頂,該團失利戰(zhàn)敗,日軍攻下老爺頂后放火焚燒寺院,使數(shù)百間殿宇毀于一旦?,F(xiàn)存的殘垣斷壁,見證了日軍的滔天罪行。
“舍身崖”的傳說
另外,當?shù)卮迕襁€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末民初,臨汾賈得村的安青山,為救病危的母親,來到此山,懇求神靈保佑母親。若神靈真能保佑其母親病愈,自己愿意跳下這百米懸崖。
結果,病重的母親真的痊愈了。
安青山為了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來到這里,縱身跳了下去??v身跳崖的安青山,落在了石崖下的松枝上……故此,安青山跳崖之處便稱為“舍身崖”。安青山舍身救母的故事,是平陽民眾樸素的道德觀的體現(xiàn),也是人們對誠信和孝道的樸實踐行。
但是安青山跳崖救母故事的版本在天壽山和青龍山都有。一說是在青龍山跳下去的,又一說是在天壽山跳下去的。據(jù)天壽山附近一些村民介紹,安青山既然為母祈福,望病痊愈,應該來天壽山,因為此山有“添壽”之意,而且一些村里的老人也都見過安青山。
另據(jù)洪洞青龍山附近居民說,安青山是在青龍山跳下去的,因為青龍山和賈得村有歷史淵源,自古以來,每年的三月三,賈得村大多人都會來青龍山祭拜,所以安青山的故事發(fā)生在青龍山也是理所當然的。
安青山舍身救母的故事到底發(fā)生在哪里?還有待繼續(xù)考證。
記者郝海軍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