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特色小吃石子餅

2015-05-21 08:26:48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最近有外地朋友來臨汾,讓推薦一下臨汾的特產(chǎn),首先想到了石子餅,因為其味美、易攜帶等特點,成了送給朋友的最佳小吃。
    如今,臨汾的大街小巷上,美味小吃琳瑯滿目,但要是說出幾個臨汾特色,卻也是如數(shù)家珍,而石子餅就是這不可多得的當(dāng)?shù)孛朗场K粌H具有油酥咸香、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耐貯等特點,而且因為其制作手法獨特深受人們喜愛。
    別小看一個小小的石子餅,要說起它的來歷,也大有來頭。
    
    石子餅名稱說法多
    在百度搜索石子餅時,出現(xiàn)了這樣一條信息:唐代石子餅又叫石鏊饃,是貢品。永濟相傳,崔鶯鶯與張生相愛受阻,鶯鶯托紅娘每日買石子餅送張生,因此蒲坂人還將這種餅稱為‘鶯鶯餅’。正德年間,明武宗曾出京品嘗‘疤餅’。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移駐臨汾縣劉村鎮(zhèn),群眾制作‘堯王餅’來慰問?!庇纱丝梢?,這石子餅可能經(jīng)過時代變遷和地域的不同,在名字上略有不同,臨汾翼城石子餅,又叫圪烙桃,而在平陽一帶,又稱作堯王餅,亦稱石子饃,并被冠以華夏第一餅的稱號。雖然名字不同,但在制法上卻是大體相似,幾乎都是把餅胚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而且也都與“石”字相關(guān)。究其歷史,最早可能追溯到石器時代。
    
    石子餅的傳說
    查閱相關(guān)資料,在《晉食縱橫叢書――名食掌故》一書中,記載了最早關(guān)于石子餅的歷史,石子餅也被稱堯王餅,可遠溯到石器時代,是先民由生食轉(zhuǎn)入熟食之后,最原始的食品加工方法。
    相傳:神農(nóng)時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古史考》),即把谷粒平攤在薄石片上,在下面燒火焙熟。用石料作傳播介質(zhì)的烹飪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些方法現(xiàn)今還在使用,如秦晉風(fēng)味小吃“石子饃”就是一例。遠古用石燔法烹飪時期,烹飪學(xué)中稱之為“石烹時代”。到了周代,有記載“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當(dāng)時“燔黍”的食物,就是將小米置于燒燙的石片上烙熟,供人食用或祭祀神鬼的。這說明“石子饃”便是古代的“燔黍”演變而來。
    可以說,這一源于古時代的石燔法,是上古烹飪技術(shù)在今天的余韻。到了唐代,石鏊饃”曾作為貢品,奉獻給皇帝品嘗。清代,石子饃的做法得到推廣,并一度流傳到江南。大名鼎鼎的《隋園食單》的著者袁枚,嘗了石子饃后,大為贊賞,稱之為“天然餅”。

    石子餅的制法
    石子餅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制成的饃,主要是利用石塊傳熱慢,散熱也慢,布熱比較均勻的特點,以達到控制火候的目的。它油酥咸香,經(jīng)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外賓吃后也大加贊賞。
    在平陽廣場附近的一家石子餅店鋪里,記者見到了現(xiàn)場做石子餅的過程,并且店家介紹,石子餅不僅具有油酥咸香、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耐貯等特點,而且由于其制作手法的獨特而深受人們喜愛。
    制法:原料配方:面粉500克,食用油2兩,雞蛋、精鹽(或糖)、食用堿各適量。
    1、面粉加入適量清水,加入精鹽(或糖)、食用堿、食用油和成面團,反復(fù)揉勻揉透,分切成小面團,用搟面杖搟成銅錢厚薄的圓形餅坯。
    2、將洗凈的石子放入鍋內(nèi)用小鏟不停地翻動加熱,使其均勻受熱后,再將一部分燒熱的石子取出。
    3、將餅坯置于鍋內(nèi)燒熱的石子上,再把取出的石子蓋在上面,上焙下烙數(shù)分鐘至餅色金黃即熟。熟后小心揀出上面的石子,以免破損石子餅,切記底火不宜太旺。
    產(chǎn)品特點:色澤金黃,表面凸凹不平,別具一格,咸口味的油酥咸香,脆利爽口。甜口味的甜而不膩,味道醇厚。(遆紅戎

     

責(zé)任編輯:王偉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