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是春節(jié)這個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一道風景。對長輩們來說,那是對晚輩的一種關(guān)愛和期待,對晚輩來說,那是一種溫暖和快樂。壓歲錢,其樂融融,其情其景也美!
為何給壓歲錢?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壓歲錢》詩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此更道出了壓歲錢的真實含義,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們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這也就是孩子們的年所在。
那么,給多少壓歲錢為好?這實在沒有標準,也不需要有標準,能夠討孩子們喜歡就是,畢竟,壓歲錢是一種淳樸習俗,是一種呵護孩子們的美好愿望。只是,如今壓歲錢卻大變了“味”,動輒幾百元,甚至成千上萬,此時的壓歲錢就成了另類思想的表達,如炫富、炫地位,也更多成為了一些人的“面子”。有這么兩個案例,值得人們思考:
一是90后小楊大學畢業(yè)剛工作兩三年,在一文化傳媒公司工作的他,今年年終發(fā)了第13個月薪酬,也就五六千元,可錢還沒到手,已經(jīng)安排得七七八八了,算下來還不夠發(fā)壓歲錢。二是一位自家只有一個娃年年倒貼的馬女士,她今年準備打破這個尷尬,在家庭群里面告訴大家今年不發(fā)紅包,大家居然笑她是“小氣”,雖然親戚們只是開玩笑,但馬女士還是不開心,他說:“幾千元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單位今年年終獎比較少而過年花銷又有點大,我覺得經(jīng)濟實力實在不允許我今年春節(jié)繼續(xù)倒貼了。”
可見,現(xiàn)在的壓歲錢很多已經(jīng)變味了一種生活的重負,原本是有人情味的社會交換,最后變成了商品交換,過去是圖個吉利良愿、孩子快樂,現(xiàn)在變成失去了利益攀比。這不但失去了壓歲錢原本的意義,事實上,大把大把的壓歲錢,讓一些孩子看錢來得就像“天上掉餡餅”,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并不利,有的因家長管理不善,壓歲錢被大肆揮霍,有的甚至由此養(yǎng)成了亂花錢、向家長亂要錢、甚至偷錢的惡習。
其實,對待“壓歲錢”,廣東人值得我們學習。過去有說,廣大人給孩子壓歲錢就是一元兩元,不超5元,現(xiàn)在有說是三二十元,最多不超50元。論有錢,多數(shù)人絕對不能與廣東人比,但廣東人在壓歲錢上的“摳門”,完全是圖吉利,既傳承了良好習俗、維護了壓歲錢的本來意義,對維系親友間的感情與和諧、對孩子們的思想健康,都意義重大。
那么,究竟應(yīng)該如何面對紅包?有專家直言,“新年紅包本來是一種社會交換,是人們情感交流的一個載體,但有人卻以紅包作為送禮的一種方式,直接把發(fā)紅包變成了商品交換。”在其看來,這同時也會為孩子造成一定的負擔,“孩子還小,還以為這錢是自己賺的呢,殊不知這些人情都是需要父母加倍去償還的。”因此,他又建議說,“最好和朋友、親戚們坦率地講好,大家都不發(fā)紅包,春節(jié)一起聚會吃飯就可以了,這樣大家相處起來也更加輕松愉快。”
筆者看來,專家的建議很值得提倡。如果要發(fā),那一定要在自己可承受的經(jīng)濟范圍內(nèi),量力而行,必須有所節(jié)制,或給孩子們發(fā)成一些有意義的物品,如圖書等。這對家長和孩子們都有益處。(賈合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