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的前世今生 艷正濃!

2017-02-07 22:20:36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翼城花鼓是翼城縣春節(jié)鬧社火的主打品牌,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民謠“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東西南北走,百歲老翁五歲童,花鼓打的震天響”,道出了翼城人民普天歡慶新春的熱鬧景象。

  翼城縣自古為西通陜甘,東達豫趙的咽喉要地,也是三晉大地的起源之都。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千年傳承的翼城花鼓就是這方厚土生長出來的一株昂首怒放的紅牡丹。她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節(jié)奏明快活潑,氣勢恢宏壯大,不僅受到世世代代當?shù)貏趧尤嗣竦南矚g,而且遠播陜西、內(nèi)蒙、天津、河南之地。

  翼城花鼓藝術(shù)相傳始于晉末時期,盛行唐朝。 翼城縣的楊家莊是傳統(tǒng)花鼓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據(jù)莊里的花鼓高手楊生漢回憶,他家傳花鼓已有30多代。每當花鼓聲響起,藝人們總要唱起一段花鼓歌:“唐王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jié)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熱烘烘”。同莊的楊延山、楊生源介紹說,這首歌刻在一塊高100公分、寬70公分的木牌上,供奉在楊家祠堂內(nèi),楊氏族人每逢過節(jié)都要上香祭奠,尊為“傳家寶”。木牌上落款“大唐貞觀三年三月初十”由此可證,至少在唐朝,翼城花鼓這種表演形式已十分盛行。

  現(xiàn)存的歷代編纂的《翼城縣志》對翼城花鼓也多有記載。民國十六年版《翼城縣志》也有記載,明穆宗妃,神宗生母孝定李太后,系翼城西關(guān)籍人。

  她于其父下世后,回鄉(xiāng)探親,適逢元宵節(jié),李太后觀看了正月十五鬧社火的表演,尤對花鼓大加贊賞,當場賞銀300兩。后來鄉(xiāng)民們?yōu)榱吮磉_對李娘娘的賞賜之恩,在翼城城里建有娘娘廟。每年3月16日的迎神大會上有旋娘娘活動,娘娘旋到哪兒,哪里的花鼓就敲得震天響。故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有翼城花鼓盛會之說。

  翼城花鼓,最早用于祭祀、賽會、結(jié)社和社火,每年活動必離不開花鼓,由此推動了花鼓的普及和發(fā)展。翼城花鼓與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guān),每年春耕之日,人們用震天的鑼鼓、熱鬧的集會游行來喚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花鼓也就成了農(nóng)耕文明精神的寄托。當?shù)厥⑿械挠褓悤?,也為翼城花鼓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至解放后,翼城花鼓純粹成了一項民間社火、節(jié)日慶典的群眾文化活動。

  廣場表演,是翼城花鼓表演的主要形式。每年的正月十五鬧紅火多采用這種形式。種類上有:一是帶女苗子的表演。隨著大蘇鑼嘡嘡聲的響起,一群女孩子和引人逗笑的小丑,在歡樂的音樂聲中,奔向場地中央,在陣陣花鼓聲中,女苗子時而“雙龍咬尾”“二龍嬉水”,時而走“剪子股”“風攪雪”等,在場中往來穿梭,小丑的各種表演總是引得人們陣陣歡笑。一段完后,女苗子就唱一首翼城民歌,之后常常是一陣歡快熱烈的鼓點。這是一種最傳統(tǒng)的翼城花鼓表現(xiàn)形式,上世紀70年代前和80年代初多為流行。

  二是群鼓表演。屬于集體表演形式,人數(shù)眾多,往往在高潮中出現(xiàn)。表演時動作鏗鏘有力,整齊劃一,講究各種隊形的變換和雙腳的快速移動。

  鼓點越打越急,速度越打越快,一氣呵成。最后在集體造型亮相中結(jié)束,其氣勢雄偉壯觀,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最強,是花鼓表演中最為常見的、也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表現(xiàn)形式。

  三是雜?;ü?。借用雜技的技巧形式,在空中表演,一種是扛上花鼓,另一種是高蹺花鼓。表演者往往是花鼓隊里的技術(shù)拔尖者。杠上花鼓,分為單人、雙人、三人及多人高低杠。鼓手們蹦跶著或翻著跟頭躍進場內(nèi),變換著節(jié)奏敲打著花鼓。與此同時,架杠的人很快將扛架起,鼓手們便擊鼓上杠,像猴子一樣靈巧,不時變著鬼臉造型,一會兒是“空中取酒”“仙人過橋”,一會兒是“蝎子倒掛”“老虎張口”,令人驚心動魄。踩高蹺表演,則另有一番風味。在人們的仰首聚目中,鼓手們腳踩丈余高的蹺子打著鼓走圓場,基本動作是走剪子股,技藝高的鼓手不時來一個高難度的劈叉,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輕松跳起,贏來喝彩一片。這種高難度的花鼓技巧已多年不見。

  四是對鼓表演。民間稱這種打法叫“二龍戲珠”,基本打法是:兩個鼓手分別咬住鼓上的兩條綢帶往后拉,使一鼓懸在空中,互相交替對打。同時運用轉(zhuǎn)身、跪地、掏腿等技巧進行表演。妙趣橫生,極具觀賞性。

  花鼓的基本打法,無論哪種表演形式都要上身靈,下身沉。上身靈動要擰、涌、晃、繞、推、聳、扭、擺、搖。下身多用蹲、跳、踢、轉(zhuǎn)和騎馬蹲襠式、弓箭步等。這些套路的有機穿插形成了翼城花鼓特有風格:“氣勢逗人似猛鼓,神態(tài)逗人像頑猴,靈巧多變姿態(tài)美,鏗鏘有力快節(jié)奏”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翼城縣城鄉(xiāng)各地花鼓成了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蚱鸹ü膽c豐收,打起花鼓把年過,打起花鼓娶媳婦,打起花鼓鬧滿月,天黑打到公雞叫,天亮打到日頭落,一時不聽花鼓聲,涼水盆里著了火”這首民謠形象地表達了翼城人民對花鼓的喜愛?!袄@城東西南北走,處處皆聞花鼓聲”,見證了翼城花鼓之鄉(xiāng)的深厚群眾基礎(chǔ)和對花鼓發(fā)自心底的熱愛。

  2006年5月,翼城花鼓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翼城花鼓曾三次走進央視春晚,先后榮獲“全國群星大獎”、“中國民間花鼓藝術(shù)之鄉(xiāng)”等榮譽稱號?,F(xiàn)在,百余支花鼓隊活躍在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書寫著翼城花鼓的新篇章。翼城花鼓花正艷! (董文達)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