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南北街:這么美的景 你一定要細品

2016-09-29 10:09:55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市民看到筆直、寬闊的鼓樓南街高興地跳了起來。記者 張?zhí)N強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核心閱讀:今天,匯集了歷史文脈、古裝風貌、花墻藝術、龍壁文化、公廁品牌、綠色休閑、文明示范的鼓樓南北街,在440萬堯鄉(xiāng)兒女的注目下,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展現(xiàn)出獨特、迷人的風姿。有人說,拓寬后的“母親街”是寬敞的、極具風韻的;也有人說,母親街”就是平陽文化和歷史的完美融合。

  今朝“母親街”集文化藝術于一身

  “母親街”各處街景所涵蓋的文化底蘊,還要從我市的久遠華夏文明說起。臨汾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又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乃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美稱。同時,平陽大地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和“鑼鼓之鄉(xiāng)”。

  而今,駐足“母親街”,以臨汾文化民俗為內涵修建的文化墻、以臨汾人文歷史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雕塑及游園廣場,無不滲透著古都臨汾的風采。

  再現(xiàn)“四龍壁”堪稱影壁文物珍品

  四龍壁,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曾坐落鼓樓東大街與關帝廟相望,長16.6米,高7.6米,形制三壁合一,四龍琉璃彩塑,形神飛揚,堪稱影壁藝術珍品。1982年擴建鼓樓東大街時拆卸下來,后移存于堯廟。

  而今,鼓樓南北街拓寬改造,四龍壁驚艷亮相于古城路口,在主壁西側增建了“南通秦蜀”、北達幽并”的副壁,南端還新建了“十大古典文化建筑”紀念墻。這組“十大古典文化建筑”為磚雕形式,遴選了臨汾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建筑,分別為鼓樓、堯廟、鐵佛寺、元代戲臺、東岳廟、飛虹塔、小西天、霍州署、丁村民居、華門。此磚雕作品,畫面勻稱,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立體感強,且刻畫精細,運線流暢,富有藝術鑒賞性。

  該建筑組合使鼓樓大街、城墻遺址、四龍壁等完美結合、渾然一體,展現(xiàn)了深厚的歷史內涵。

  細看“雄風園”點滴凝聚人文歷史

  坐落于水廠十字口西南角的“雄風園”,兩側有高達5米的仿古城墻建筑,十幾棵大型國槐屹立在側,栽種了油松和多類苗木,為市民提供了天然“氧吧”。每當?shù)饶悴秃笙胍菹r或者路過該園時,不妨前來該園小憩片刻,既能回顧歷史,還可賞園怡情。

  “雄風園”是鼓樓南北街街景改造中規(guī)模最大的游園廣場工程。該園以反映臨汾人文歷史為主題,占地3000多平方米,雖面積不大卻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該園中心建設一座長11米、高5米的西漢著名將領衛(wèi)青、霍去病抗擊匈奴、保家衛(wèi)國的大型雕塑,四周則由錯落有致的古城墻為背景,讓世人永遠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以此激勵堯鄉(xiāng)兒女奮發(fā)圖強。

  此外,在整個鼓樓南北街還有迎賓園、古韻園、報鼓園、廊夢園供市民戶外休閑養(yǎng)生。

  縱覽“母親街”各式建筑盡展風采

  縱觀“母親街”每處街景,你會發(fā)現(xiàn)全然不見拆遷后的殘墻舊貌和外露建筑的內在結構。目前,以恢復四龍壁和建設十大古典建筑文化墻為龍頭,沿街文化墻建設以獨特的建筑形式,展示了臨汾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為我市街景改造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路子。

  長達十余里的鼓樓南北街,處處透著“文化味”,擁有建造各類文化墻51處、總長2328米、修建屋頂花墻186處、總長6850米。文化墻建設采取磚雕、畫框、鏤空等形式,以磚灰色和鐵紅色為主色調,有的文化墻頭采用仿古筒瓦、磚雕搭建成檐頭,有的采用鏤空磚、青瓦搭建成繡球和中國結等象征吉祥如意,映著晨光和晚霞遠遠望去,錯落有致、格外醒目。

  同時,根據(jù)各路段的場地條件,繪制具有窯洞、仿古屋檐等特色的文化墻,不僅起到加固作用,而且還將我市名勝古跡、歷史文化、戲曲文化等內容融入其中,大大提升了鼓樓大街的文化底蘊。

  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