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千家莊:山間響鈴高蹺賺人眼球

2018-10-16 20:28:22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高蹺,廣泛流行于三晉大地,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山西城鄉(xiāng)活躍著千百支精妙絕倫的高蹺隊伍,其中隰縣千家莊的響鈴高蹺,因其在蹺腿上拴著金黃色的小玲鐺,走起來發(fā)出“叮鈴……叮鈴……”清脆悅耳的響聲,很是賺人眼球。

  隰縣千家莊響鈴高蹺,不見典籍。據(jù)老藝人回憶,1942年,村里來了一位河北人王師傅,有一手祖?zhèn)鞯牟雀哕E特技。每年正月,他總是踩著高蹺四處走動,特別是蹺腿上綁著的黃銅鈴,走起來聲音十分悅耳。千家莊的大人孩子都很喜歡,常常他在前面踩著蹺,后面跟著一群人。村里的年輕人看著新鮮,就請王師傅給他們傳藝,并與當?shù)氐难砀杞Y合表演,一時轟動十里八鄉(xiāng)。從此,響鈴高蹺在千家莊代代相傳,足跡遍及晉西、晉南各地,大受歡迎。

  響鈴高蹺分為文高蹺和武高蹺。文的以扭為主,側(cè)重隊形變化。扭時,表演者兩腿肌肉收緊,兩蹺一頓一頓地踩地,上身聳身甩臂,靈活松馳,面部表情豐富,有的風流瀟灑,有的幽默詼諧。隊形有“蒜辮子”二龍戲水”五角形”雙龍擺尾”卷心菜”。武的粗獷豪放,驍勇彪悍,側(cè)重于技巧展示,多在高潮時上陣。主要有“端腿跳”提腿跳”跳八叉”掖腿跳”大劈叉”過金橋”跳桌子”躍雙登”等,最為精彩的當屬“踩扁擔”拉駱駝”等藝術造型。

  踩蹺人員多扮演的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故事中的人物。文高蹺多為戲曲人物,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角色。形式上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系列人物:如許仙、白娘子和小青。武高踩多為剛烈的歷史人物,如《林沖雪夜上梁山》中的林沖,《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等,寄托了千家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不怕犧牲、敢于斗爭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近年來,增加了反映時代特色的工衣兵新形象,突出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格外引人注目。

  響鈴高蹺伴奏樂器有鼓、鑼、釵、嗩吶等。曲牌多為民間小調(diào)《拜新年》《放風箏》《賣扁食》《繡荷包》等。曲調(diào)悠揚清新、節(jié)奏歡快活潑,讓人百聽不厭。

  隰縣千家莊有著踩高蹺的歷史傳統(tǒng),全村約千余口人,大部分人會踩高蹺。更為欣喜的是,村里學校已把響鈴高蹺列為校本課程,一批小小傳承人將成長起來,響鈴高蹺有接班人了。

  文/董文達 圖/臨汾非遺保護中心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