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當我從襄汾縣文聯(lián)領導崗位退下來后,縣委就任命我為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并讓我發(fā)揮特長,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做出新的貢獻。回顧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的經(jīng)歷,我深深感到,是讀書使我成長,是讀書使我明智,是讀書使我過上了有意義的生活。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家子弟,并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我讀完完小之后,上的是七年制中學,高中的課程更是以勞動為主,可以說并沒有系統(tǒng)地學好文化知識。
是讀書伴我從幼年到青年直到現(xiàn)在,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愛好。正是由于自己愛讀書,特別是對語文課感興趣,因此,在上學期間,只要遇到老師布置作文,都很是用心地構思、寫作,所寫作文每每在班里傳閱、教室里張貼,心里十分得意。
正是由于寫作這一特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高中畢業(yè)后我就被學校推薦擔任了本村七年制學校的初中語文老師,當時是民辦教師。勝任這樣的工作,不閱讀好多書、不備好幾次課是難以站在講臺上的。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上課之余一頭扎進書海里汲取營養(yǎng),不知不覺之中,頭腦中又充實了許多知識,講起課來變得游刃有余了。
在做教師本職工作之外,村里的一些典型材料、黑板報、《五夏戰(zhàn)報》,甚至縣、公社下鄉(xiāng)工作隊的材料我也予以幫忙完成,不時受到好評。
民辦教師沒干多長,我就被抽借到當時的公社辦公室當干事,刻蠟板,寫材料,偶爾為報刊、電臺、廣播站寫篇通訊報道。要給領導寫好材料,所寫的通訊要采用,不讀大量的書籍是難以完成的。在公社那幾年,好多社辦人員工作之余下棋、打撲克,我卻拉住窗簾在室內(nèi)靜靜地讀書,有時甚至誤了吃飯,但內(nèi)心的愉悅無法言表。做讀書筆記更是不可少,我經(jīng)常把好文章裁剪下來細細品讀,為自己的寫作提供了借鑒。
“杜玉柱報道”這五個字不斷地在報刊、電臺、廣播站出現(xiàn)后,縣上破格借調我到縣廣播站任編輯、記者,完成了從業(yè)余通訊員到專業(yè)編輯、記者的飛躍。我又自費訂報刊,參加成人自學考試,上了《山西青年》辦的“刊授大學”、省委黨校開辦的“漢語言函授大學”。之所以后來能調入縣委通訊組升為電臺總編、臺長,縣政府《信息報》總編,直至任縣文聯(lián)副主席和《丁香文化》副主編,一路走來,對一個沒有上過正規(guī)學校的人來說,不靠讀書靠什么?可以說,我百分之九十多的文化知識是靠讀書得來的。長期以來,每天閑下時,讀書是我必需的功課,是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最重要途徑,也是我改善和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翻一翻自己寫的作品,回憶起每次發(fā)言和主持時妙語連珠的情形,我知道這都是讀書帶來的成果。
現(xiàn)在,在我的家中,多半的空間堆滿了書籍、報刊,其中光大書柜就有7個之多,并按工具書、歷史、文學進行了梳理、分類。書成為我家的傳家寶,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至今,我還是以讀紙質的書籍報刊為主。它的好處首先是隨意性強,不論是飯前飯后、睡前睡后,床上、沙發(fā)上,或者旅途中隨手一展一翻就閱讀了;其次是能保存,閱讀書刊中的好文章、好詞句后能抄、能剪,查資料也方便;再一點就是能贈送親友簽名留念,進行交流,還可復印。說實話,我家中有不少書籍就是與親友進行交流、互贈得來的。
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歷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幸的是,讓全民閱讀成為自學行動,已成為黨和政府的號召。我國不少地方已開展了讀書月、讀書周、讀書日活動,以此促進全民閱讀,這對今天網(wǎng)絡時代意義尤其重大。
閱讀是我成長的最重要途徑。企盼閱讀成為社會時尚,成為全民習慣,成為人生樂事?!?strong>杜玉柱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