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橋村是侯馬市大村之一,因村東北過去有一座木橋,是明清年間侯馬驛站至聞喜縣涑水驛站的驛道必經(jīng)之地而得名。驛橋普濟洞屬明清建筑,據(jù)《新修曲沃縣志》第七十五卷第五條載:“普濟洞,在驛橋村,明萬歷間建”。
普濟洞,俗稱驛橋洞,現(xiàn)更名為普濟寺。此寺院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道光年間增修擴建。普濟洞地處古驛道旁,是來往行旅必經(jīng)之地。當年,驛橋村人徐登云行善積德,他為解除行人旅途勞頓,鑿洞、打井,為他人提供休息場所。徐登云歷經(jīng)艱辛,與眾善主化緣斂資,在這里修建成此寺院。據(jù)普濟洞最后一代和尚成來(隘口人)回憶,普濟洞原有寺院三座,場院兩處,門72道,房舍100余間,耕地達300余畝。1997年秋,此寺予以重修,五臺山高僧釋義海法師為主持。院內(nèi)北有供佛窯洞三孔,窯洞前的古檜、柏樹歷經(jīng)滄桑,高大蒼勁,紫藤纏繞,蔚為壯觀。清光緒年間猗氏邑令陶自悅曾路過此地,稍事休息,詠詩《憩驛橋洞陰然成詠》:行人樹根坐,清風(fēng)樹邊多。輕云樹梢過,好鳥樹閑歌。行人起還去,鳥歌空若何!
普濟洞原來僅存磚砌枕頭窯一孔,橫斷面闊三間,窯洞前建廊房三間,面闊12.5米進深2.7米,現(xiàn)已不存。窯洞前4米處并排栽植柏樹兩株。作為寺廟的附屬文物,這兩株古柏由于樹齡較長,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屬于文物保護范疇之內(nèi)。普濟洞內(nèi)原有清順治二十六年\康熙十六年、四十年的《水陸畫》三十余軸,現(xiàn)珍藏于侯馬市博物館。 (錫剛)
責(zé)任編輯:實習(xí)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