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記者 王隰斌)2月24日,“豬園子”里的石碑見報后,引起了社會關注。特別是對周朝文明史頗有研究的我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周文潔,2月26日約見記者,并稱是“彘原址”而不是“豬園子”。
“在《尚書》中明確記載有‘周歷王返彘’故事,為尋找‘彘’地,我查閱了許多史書,凡是書中記載周歷王生活過的地方,實地考證查找均沒有結果?!彪q罄先酥芪臐嵒貞洝J畮啄昵?,他來到了洪洞仇池村,這里有許多紅山文化層,是周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有一天,村民告訴他“豬園子”里耕犁時經常能撿到繩紋陶片。他就問村民,那地方養(yǎng)過豬嗎?村民告知那只是一個地名,與豬無關。村民介紹,那是一個三面環(huán)溝的垣面,進出只有一條路,豬園子”是人們一代代傳下來的稱謂。
而周歷王返彘確有此事,歷王墓就在霍州境內,周歷王發(fā)生民變的地方大約在陜西咸陽附近,古時稱鎬錦的王國,他在鎬錦呆不下去了,又返回了“彘”地,而仇池村一帶有豐富的東周文明遺址。而史書記載的“彘原址”就是當地百姓稱謂的“豬園子”。
字典中“彘”是大野豬的意思,因此,老百姓稱這里是“豬園子”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的漢字有象形、表義、指事、形聲、假借、轉注等類型。而“彘”字屬于表義字。這就說明,在遠古時期,仇池村一帶有一個以狩獵大野豬的部落。在霍山腳下的霍州、洪洞,人們在耕種時經常能挖出碩大的白骨、獠牙,直到今天,霍山的野豬也是成群結伙,經常下山禍害莊稼。
現代考古發(fā)現,早先,人們將“彘”姓視為至高無上的國姓。在陶寺遺址22號古墓中發(fā)現,中間陪葬是“彘”,四周擺放的是40片“彘”體,左右兩邊各有三個“簇”,也就是遠古時期的“弓箭頭”。從中可以看出,遠在4000多年前,人們對“彘”的崇拜。還有一種說法是,彘”氏部落不斷遷徙,當遷徙到陜西咸陽附近鎬錦王國時,進入周朝文明,后發(fā)生民變,才有了“周歷王返彘”的典故。周歷王后就葬在彘國境內。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