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母子情”(25張)
近幾年,隰縣英模倍出,孟佩杰、來虎平、解紹亮、馮莉青的先進事跡感天動地,響徹三晉。被人譽為“孕育英模的熱土”、“中國好人縣”,縣里舉辦多次座談會,為他們慶功,號召全縣人民向他們學習。每次開會,領導和同志們都要提及去世的父親——郝英祥,熱切的稱他為“英模前輩”,我很激動,不曾想,父親已去世10年,但人們還記得他。領導和同志們再三囑咐我,把父親的先進事跡整理出來。這幾天,我整理了父親的遺物,竟覺得無從下手,突然感到父親是那樣的熟悉卻又那樣的陌生,熟悉的是父親好像還在我身邊,陌生的是父親就像一本書,我至今都沒有讀懂他。紊亂的思緒中,我把隰縣作家王軍先生和隰縣廣播電視臺記者張連平先生以及我拍攝的圖片(彩照)奉獻給大家.
1948年,山東省臨沭縣石門鎮(zhèn)徐莊村16歲的熱血青年薛義昌,報名參軍加入了解放戰(zhàn)爭的行列。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第三野戰(zhàn)軍27軍的一員,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春在第二次戰(zhàn)役中,薛義昌不幸負傷,被迫轉到遼寧興城13陸軍醫(yī)院接受治療。
在醫(yī)院里,薛義昌結識了同住一個病房、床位相鄰的華北軍區(qū)66軍山西離石籍戰(zhàn)士父親郝英祥。
兩個年輕人,都是18歲。父親左臂被美軍飛機的機槍子彈貫穿,造成粉碎性骨折,為二等殘廢;薛義昌右臂被炮彈片炸傷,為三等殘廢。由于薛義昌的傷勢相對較輕,便主動當起父親的義務護理員、系鞋帶、穿衣服、扣扣子、端飯、打水,甚至上廁所都是小薛幫忙。
交往中,父親了解到,薛義昌先后參加過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zhàn)役。他作戰(zhàn)勇猛,在解放戰(zhàn)爭中曾負過一次重傷,解放上海時還榮立一等戰(zhàn)功,1950年即入了黨。對他的欽佩、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薛義昌不識字,父親初中沒畢業(yè)就參軍,在當時部隊算得是“知識分子”,薛義昌非常佩服,郝便成了薛的文化輔導員,教他讀書、寫字,為他念家信、寫家書。在交往中,父親了解到薛義昌的母親——一位33歲就守寡的婦人,含辛茹苦把他們兄妹4人拉扯大,親自送薛義昌參軍,淮海戰(zhàn)役前夕,又背著煎餅,挪動著一雙小腳,步行一百余里到部隊去看他……也就從此開始,父親的心目中深深刻上薛母的印跡。
1951年4月21日,薛義昌傷愈要重返前線了,父親一直把他送到興城火車站。戰(zhàn)友分別,薛義昌鄭重地交待父親:"上了前方,我不能給家里寫信,你隔幾個月替我給我家寫封信, 不要叫我媽掛念。"父親緊握著他的手:“你放心!”,然而誰能料到,他們的告別竟是生死訣別,臨行的囑托成了生死之托。
戰(zhàn)友走后,父親當即代筆給薛媽媽寫了幾封問候信。時隔半年,郝英祥因殘轉到山西地方工作,他立即給薛義昌的家人去信告知。薛媽媽回信了,信里焦急地詢問父親是否知道薛義昌的下落。父親的心"咯噔"一下,當即向部隊、志愿軍司令部多方寫信詢問,得到的卻是戰(zhàn)友已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的消息。 雖然他們相處僅僅三個月,但戰(zhàn)友的犧牲,讓父親悲痛一生。他把對戰(zhàn)友的思念也“遙寄”了一輩子。
他化悲痛為力量,他不忘戰(zhàn)友囑托,義無返顧的踐行了戰(zhàn)友的生死承諾,于是他把半個世紀的愛獻給烈士的母親!
父親一輩子沉默寡言,軍人脾氣,對我很嚴厲,但每次看到父親這幅柔情萬端的手跡,我都淚流滿面。
除了鴻雁傳情,父親還盡最大努力獻上對母親的孝心。幾十年來,他給山東媽媽寄錢寄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寄去燈芯絨、肥皂,還幾經(jīng)周折買了毛嗶嘰、的確良,縣老干部局發(fā)福利品,他領了一根能照明的拐杖,當天就給媽媽寄去了;在北京出差,看到緞子被面,給媽媽買了一塊;逢年過節(jié),5元也寄,10元也寄,生活條件好轉,又寄成30元、50元。
這封信是他幾十年給山東最短的一封信。他說的“我現(xiàn)在很忙”,其實是父親的生母,我們的奶奶病重,已在彌留之際,他整天服侍。他沒有告訴山東的媽媽,害怕她老人家掛念。就是這樣,他還是抽空買了藍、白兩塊布料寄給山東媽媽,還不忘叮嚀一塊“過年穿”,一塊“夏天穿”。
牽掛著媽媽,還不忘哥哥、弟弟和妹妹。哥哥當了村干部,他就寄去“小大衣”,弟弟中年喪妻,他就寄去毛呢中山服,50年代妹妹結婚時,他寄去6雙機線襪子和兩塊肥皂。要知道,這在當時的沂蒙山區(qū)還是稀罕物,妹妹把它做了嫁妝。我感懷的是,當時父親還沒結婚呢!
郝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