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年饃

2014-02-15 09:56:19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每到春節(jié),我自然就會想起老家那濃濃的年味。只要節(jié)令進入臘月,就意味著進入了新年輻射的范疇。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年味一天濃似一天。尤其是農(nóng)村,這個期間幾乎都是在為過大年忙著沖刺。只要有集市就一場不落地趕集,買不買倒是次要的,最主要是熟悉市場。熟悉了年貨行情,再下手不遲。

沒有米面的趕緊從家戶里舀出糧食,幾次三番地淘洗、擦干,最后拉到電磨房。

谷子脫成小米,麥子磨成面粉,豆子磨成豆腐。現(xiàn)在已經(jīng)機械化了,一切操作簡便。我小的時候,那全是人工操作。家家院門外都有一盤石磨,進入臘月門,天天不閑,夜夜加班。石磨的吱扭聲,從早到晚不絕于耳。主婦們更是細心,磨面時,一定要把前兩遍的白面尖尖單獨收起來,專供包餃子和蒸年饃用。老家的年饃非常講究,用藝術品來形容之,毫不為過。

老家過年,每家每戶都要蒸很多的年饃,年饃的品種分好幾種。一種是作為祭品用來祭神、祭奠祖先;一種是作為禮品用來走親訪友;最后才是供自己和來訪的親友食用的。祭神、祭祖的祭品不能含糊,人在做,天在看。祭品不好,神仙和祖宗是不會答應的。特別是剛進門的新媳婦,忐忑不安,生怕那高高在上、自己從來沒見過的老祖宗們的埋怨和嗤笑。自己不好也就罷了,怕追究到娘家人教女無方,那問題就嚴重了。資深的主婦也會討好祖宗自己手藝日漸精進。所以,不管年輕的、還是年長的主婦,此時都不敢怠慢。走親訪友那更是大事了,你的年饃拿出去能不能代表你家族的水平、能否代表你的水平,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年饃蒸出彩了,人們就會到處夸你,說你手藝不得了,嘖嘖稱奇還要豎起大拇指。基于如此種種,蒸年饃就成了一項重要的年關活動。

蒸年饃前,多是要選擇良辰吉日,哪天開始蒸,幾時開始蒸,好像都是有講究的。頭天晚上,先要在灶神前燒炷香,保佑蒸年饃這項事情的成功。接下來就是把白面和好,放在炕頭暖和的角落,用厚厚的棉被捂住讓它慢慢地醒著。和面時,酵母很重要,一般蒸年饃蒸得好的主婦,酵母都是自己配的,不在集市上買。有的對自己手藝不放心的主婦,頭天晚上在和面之前,都要到村里的高手那里討要一塊兒酵母,再順便詢問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問題。高手們也料到有人會上門,也就準備了多余的。

蒸年饃的時間大都集中在臘月的后半段,夜出奇地靜。但主婦們很難睡得踏實,不時地會翻身起來看面醒得怎樣了。幾番折騰,天色在雄雞的啼叫聲中露出了魚肚白,亮了。主婦趕緊起床,并催促男主人不要睡懶覺了,架上扁擔挑水去,今天蒸年饃呢,肯定用水多。

男主人這才極不情愿地、懶洋洋地從溫暖的被窩里爬出。

一般來講,像蒸年饃這樣的大事情,都要團隊作戰(zhàn),結伙而為。

除非你的人緣差,沒人幫你。所以,不是你到她家偏工,就是她到你家?guī)兔Α_@時候的屋子里簡直就是烏煙瘴氣,熱鬧非凡。人常說,三個女人一臺戲,蒸年饃的時候,就不是三個女人了,有時候會有四五個之多。遇到這種陣仗,要么說明這家主婦的人緣好,要么就是這家有新媳婦。剛嫁過門要展示手藝,又怕失手,就會叫很多的高手助陣。

不過,蒸年饃確實是個手藝活兒?;鸷蛘莆盏煤貌缓?,時間掐算得準不準,醒面醒到什么程度,出籠的年饃絕對不一樣。這還不說在案板上的手藝,要捏出各種造型來。比如祭神、祭祖的年饃,個個都像塔樓似的,一層面餅,一層紅棗,層層疊疊累加而起,簡直就是工藝品。攀附其上的還有各種屬相造型,比如蛇啦、兔子啦。棗花饃稍微簡單,但也要有造型,把面團揉成長條,用花紋小面杖在上面搟出花紋,再把兩頭分別朝相反的方向卷起,最后就出現(xiàn)了兩個圓心,每個圓心綴進一枚或半枚紅棗,棗花饃就成了。這些工藝品似的年饃,不但講究整體性,更要看每個細枝末節(jié)的處理是否逼真。一系列工序做完,效果如何只有在出籠后,才能得以驗證。相似于陶瓷工藝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蒸年饃的陣勢我是領略過的,真是考驗每個主婦的硬指標。有年我們家蒸年饃時,母親就很緊張。醒面也到位,原本只有半盔子的面團,經(jīng)過一夜的醒面時分,第二天會漲到盔子外面。又白又虛的面團上了案板,那才叫個陣勢龐大。案板旁邊的工具也擺放了一大堆。

新買的密齒梳子——用來壓花的;洗干凈的小剪刀——用來剪造型的;盛油的油罐罐——蒸油饃要用;大小搟面杖,一應俱全。還有輔助品如大紅棗,有的切成了三角,有的對半切開,有的囫圇。再有就是準備些許黑豆粒兒——要給屬相造型點綴眼睛之用……反正,蒸年饃的一應事體,應有盡有。這些都做到了萬無一失。

碩大的鐵鍋,在一爐又一爐的炭火燒烤下,已經(jīng)滾燙。切記,只有像年關這樣的特殊場合才舍得燒煤炭,平時幾乎只燒柴禾。鐵鍋口上籠圈搭了一層又一層,每個箅子上鋪了嶄新的籠布。各種造型的年饃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塑被小心翼翼地放進了籠中。特別是專供祭神、祭祖的祭品,一層籠圈是裝不下的,必須占用至少兩個籠圈。

年饃進了籠,還要在每個籠圈接口處糊上麻紙,防止走風漏氣。燃燒正旺的爐膛再添一锨上等燃炭,維持一個高端的熱度。不一會兒,白白的蒸汽沿著鍋沿、籠圈縫兒呈環(huán)狀緩緩騰起。幫忙的人們這才歇下手來,緩口氣,有說有笑。母親雖然陪了說笑,但心里是沒底的。因為她在平時蒸饃時,出過狀況。人常說,怕鬼鬼偏來。時間一到,媽媽小心翼翼地揭開了籠蓋,香味立馬彌漫整個屋子。氤氳在蒸汽中的年饃個個都像瓷娃娃一般,有模有樣,煞是好看。大家不約而同地發(fā)出驚叫來。然而,當笑容還未在臉上退卻時,年饃們像商議好似的說變就變,剛剛還又白又靚的模樣,瞬間就像犯了羊角瘋似的發(fā)青、抽抽了。大家也隨之不約而同地“唉”聲一片。這種情緒剛一露頭,似乎覺得不妥,繼而,就是一個勁地迎合說:挺好,能拿出手,不丟人。媽媽勉強的笑容絲毫無法掩蓋內(nèi)心的極度失望。沖撞了灶神了,惹他不高興?還是冷氣太強襲擊了年饃?當然,這是因為媽媽對年饃的要求過高才會有如此的苛刻。其實,年饃蒸得還是非常的漂亮。

正月初一,給本家拜年,這是不需要拿年饃的。初二,要到姥姥家、舅舅家拜年,初三到姑姑家,然后就是姨姨家。以此類推,由近及遠,由長輩到平輩。大人們要去丈人家。寂寞了一個冬天的鄉(xiāng)間大道、小路上,此時走動的都是穿著新鞋、新衣、戴著新帽子的鄉(xiāng)人。鄉(xiāng)人一律臂挎竹籃,籃里一律裝的都是年饃。當然,有錢人家興許還有點心之類的高檔禮品。

走親戚的年饃一般分為三個品種。油饃、棗花饃和小圓饃。這三個品種是有講究的。給長輩要掏油饃。油饃蒸的時候是要放點菜籽油進去的,卷成竹筍狀立起來蒸。你要去的親戚家如果有兩個長輩的,一定要掏兩個出來,意思就是每人一個,以示尊重。如果只有一個長輩的話,那么只掏一個油饃。有時候,大人還叫我們一些小技巧,比如有些在親疏關系上比較遠的親戚,即使是有兩個長輩,也要先掏出一個來,在手又伸進竹籃里,準備往出掏第二個時,故意延緩時間,等著主人說:不用了,一個就行。那么,此時就順勢把手輕輕地從竹籃里抽出。這樣就能省出一個油饃來。那年頭一個油饃意味著一個人的一頓近乎于饕餮大餐啊。實在親戚不但不會這樣做,相反還要再搭個棗花饃,并鄭重地放在主家的柜子上。棗花饃,是給平輩的,比如舅舅家已經(jīng)獨立成家的表哥,他不可享受油饃,只能享受棗花饃。再遠一點的,也就掏個小圓饃應酬了事。這都是家鄉(xiāng)過年時走親訪友的規(guī)矩。至于這些規(guī)矩是誰人立的,延續(xù)了多少年?無法考證。只是就這么一輩輩地傳下來了。

這是我小時候?qū)δ牮x的印象,至于現(xiàn)在家鄉(xiāng)是否還這樣重視蒸年饃、拜年時還拿不拿年饃做禮品?我就不太了解了。估計大部分人家不會這么重視,也不會拿年饃當禮品了。這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必然,但我執(zhí)意認為,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了,但必要的民俗風情還是要堅守的,否則,失去年味的年越過也就越淡了,這是很可怕的事。

作者:高海平

責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寬容是一杯暖心的茶

下一篇: 飛雪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