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兒時過年的記憶

2018-02-10 08:56:55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兒時過年的記憶

王友明

  小時候,不諳世事的我,總是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時才能吃點好飯食、穿身新衣裳。

  臘月廿七、廿八,母親會把早已曬干的棉花柴點燃,放在灶膛里。隨著熊熊燃燒的柴火,熱騰騰的水蒸氣便從大鐵鍋中飄出飛向灶房外,隨風彌漫成春天的氣息。此時,只見母親那雙粗糙的手,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放在白色大瓷盆里的面團,經(jīng)她的手就那么一搓一揉,放上幾個胖乎乎的紅棗,再點上一些紅、黃、綠的顏色,眨眼之間就變成了一個個梅花狀的棗饃,一只只頑皮的小面猴、小面豬、小面雞,一座座層次分明的大棗山。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碌的是父母。父親一趟一趟地四處奔波著趕集、看廟會,賣點柳條編織品,采購點年貨。母親則忙著蒸棗山、炸丸子、做豆腐,還會把父親采購回來的有限年貨,變成過年期間的美味佳肴。

  那年月,我家的生活十分拮據(jù)。為了過年,平日里一家人縮衣節(jié)食,父親忙里偷閑做點小生意,母親加班加點紡棉花織布,賺點小錢。除夕之夜,母親便會把用粗布做成的新衣服,用一針一線納成的新布鞋,拿出來讓我試穿。我雀躍著、歡笑著,望著我的笑臉,母親也是一臉的燦爛。父親也會把省吃儉用的錢買來鞭炮和二踢腳,遞到我的手上。擁有這么多的“年貨”,我便心滿意足了。

  除夕之夜,在鄉(xiāng)下是很熱鬧的,盡管當時還沒有通電,但每個親族的男子們都要提著兩樣菜,或一壺酒,聚在輩分最高、年齡最大的長輩家,邊喝團圓酒,邊拉家常話,說是守夜,其情濃濃,其樂融融。女子們也都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圍坐一起,邊嗑瓜子,邊敘舊情,歡聲笑語,溫馨一片。我根本在家里待不住,便手提小馬燈,不是滿街穿梭著觀看掛在大門口的紙燈籠,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和春聯(lián),盡情品味喜慶、吉祥、紅火的年意,就是和小伙伴們四處跑著瘋玩。

  五更將近時,家家戶戶便開始做年夜飯。在我的故鄉(xiāng),年夜飯是清一色的素餡餃子。且煮餃子不準拉風箱,只能用事先準備好的芝麻稈、高粱秸、干樹枝之類的柴火等自燃火。待年夜飯做好后,首先盛上一碗,男主人或孩子們點燃鞭炮,主婦們在噼啪的鞭炮聲中,雙手托碗,敬天敬地。儀式完畢,全家人方能開吃年夜餃。我端著小碗,立于街口,聽著那連續(xù)不斷的爆竹聲,才真正感覺到:年,終于到了。

  吃過年夜餃子的人們,便披著夜色開始拜年了。最辛苦的當是晚輩們,從東家到西家走馬燈似的逐一拜到,一個多小時要磕數(shù)百個頭。身為長子的我,自然也加入了拜年的行列。拜完年,雙膝疼痛,又饑又渴,回到家逮住涼餃子、冷饅頭一頓猛餐。母親撫摸著我的頭,喃喃自語:“又長大一歲?!闭f完,把一個紅紙包塞到我手中,我展開紙包,是5毛“壓歲錢”。我接在手里,感覺暖暖的,那是母親的一顆愛心啊。

  頗具吸引力的還有撿拾殘炮。尤其是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凌晨,是燃放鞭炮的高潮時期,更是我撿拾殘炮的黃金時間。我循著噼啪之聲,跑東家串西家,冒著嗆人的火藥味,在殘骸碎屑中撿拾殘炮。由于我的腳快、手快,每次我的收獲都是遠遠居于首位,令小伙伴們羨慕不已。在迷人的噼啪聲中,我忘情地玩著,一直到被母親強拉硬扯著走回家,才暫告一段落。

  最難忘的,要數(shù)過年包餃子了。包餃子可是我家的一樁大事。當時,白面很少,肉也不多。母親不得不包兩種皮、兩種餡的餃子,一種是白面肉餡餃子,一種是紅薯面素餡餃子。餃子煮熟后,母親端給我的盡是白面肉餡餃子,她自己卻吃的是紅薯面素餡餃子。已經(jīng)有些懂事的我,說啥也不肯吃白面的餃子,非要吃母親那碗黑面餃子。望著我,母親眼含淚花笑了。后來,母親用了一個小小的招數(shù),把白面餃子包成花邊的。不知是計的我,看著那一個個花邊餃子好玩,便專吃花邊餃子。

  如今想起來,母親的那花邊餃子,仍然噴香地縈繞在我的記憶里。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