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蟋蟀暮啾啾
何禮仁
每到秋夜,夜風吹過,樹影婆娑,蟋蟀的鳴聲便在人們的耳邊響起,特別是在夜闌人靜時那種時斷時續(xù),略帶顫音的鳴叫尤其能撩動我這個異鄉(xiāng)游子逸動的心。
我從小在農村生活,對蟋蟀并不陌生,也有人稱之為“蛐蛐”、“促織”。農村孩子都有過捉蟋蟀和斗蟋蟀的經歷。在村里田間地頭的草叢間、土穴中、磚石下隨處可見蟋蟀。蟋蟀的后足和大顎比較堅硬,徒手捕捉容易劃傷手掌。我們捉蟋蟀前先找一根細竹條,將竹條圍成一個圈,把蜘蛛網鋪在圈上,捉蟋蟀的工具就做好了。遇到蟋蟀,眼疾手快地用蜘蛛網圈罩住它,一定是手到擒來。斗蟋蟀是兒時的一件樂事,我曾捉到過一只蟋蟀,起名叫“戰(zhàn)無敵”,它咬肌發(fā)達,鳴聲響亮,性情暴烈,每當戰(zhàn)斗時觸須直立,怒目圓睜,后足踢蹬,羽翅生風,它張開鋼牙,一撲、一咬、一拋,僅幾個回合就能把對手打趴,讓我好是得意。
立秋后天氣漸涼,蟋蟀是知寒暑的昆蟲,知時守信,民諺說:“秋天到,蛐蛐叫。”蟋蟀敏于四時而獨鐘情于秋也得到古人的贊譽,古詩謂之:“蛩鳴古砌金風緊,蟬噪空庭玉露生。莫謂微蟲無意識,秋來總做不平聲?!?/p>
蟋蟀受到人們數(shù)千年的喜愛與關注,進而成為一種中國獨有的民俗文化。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蟋蟀的記載:“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斌霸诠湃说脑娢闹?,成了被廣泛歌詠的對象。
蟋蟀的鳴聲,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杜甫的《促織》詩云:“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意相親。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倍鸥捏暗镍Q叫聲中聽到了哀音。白居易的《新春夜雨》:“蟋蟀暮啾啾,光陰不少留。松檐半夜雨,風幌滿床秋。曙早燈猶在,涼初簟未收。新晴好天氣,誰伴老人游?”白居易是從蟋蟀的鳴叫聲中聽出了光陰的流逝,暮年的凄涼。
蟋蟀的鳴唱,在古時的婦女們聽來,好像是催促著自己要趕緊織布,及時縫制寒衣了。古代幽州地區(qū)有諺曰:“趨織鳴,懶婦驚?!迸c此相對應的是古代異鄉(xiāng)游子們聽到蟋蟀鳴叫,又會感到其凄切,頓生孤雁哀鳴之感。在這點上我真與古人“心有戚戚焉”,在城里住的時間越長,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反而越深?!败饺厝~上三更雨,蟋蟀聲中一點燈”,每到秋夜,伴隨著蟋蟀起起伏伏的鳴唱,心底的那一抹揮之不去的淡淡鄉(xiāng)愁隨之會被輕輕牽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