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兒時的糖食

2016-07-22 10:53:11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兒時的糖食

徐永鵬

  我國現(xiàn)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寫道:“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飯粥,即點心以至閑食,亦均有意義,只可惜少有人注意”。誠哉斯言,令我回憶起兒時的糖食。

  30多年前,在我們縣城的大街小巷,經(jīng)??梢砸姷綆讉€中年人,或男或女,左肩擔(dān)著一只糖擔(dān),右手執(zhí)一鏜鑼、鏜鑼與手之間夾一小木笏狀木片,食指輕敲,鏜鑼便發(fā)出“鏜!”的清脆響聲。聽到這響聲,大人、小孩,隨即從家中奔出,掏錢購買糖食。賣糖的有時也高聲叫賣,聲音非常悅耳。兒時我非常喜歡吃糖,成了糖擔(dān)子的老主顧。

  賣糖的糖擔(dān)子很簡陋,前后各一只扁圓形竹筐,中間一只扁擔(dān),擔(dān)子的前面,竹筐上面安放了一塊長方形小木板。上面灑滿了面粉,中間放著一塊圓而扁的作糖,比臉盆稍小一點。所謂作糖,就是將糖絲熬熟后制成一個大圓餅,冷卻后兩邊抹上一層面粉,吃在嘴里又甜又脆,也不粘牙。賣糖的人根據(jù)你給幾分錢,裁定大小,用兩把斧形的作刀,一把垂直對準(zhǔn)要切的方位,一把在上面輕敲一下,這一部分糖就從整體分離出來,而且都是切成長條狀。敲作糖也需技巧,不能用力過重,也不能用力過輕;用力過重,糖易碎;用力過輕,糖切不下來。糖敲碎了買主就不會要。所以,切時十分講究,要保持一條直線,齊齊整整地切下來。

  糖擔(dān)子后面的竹筐里也有一只鐵皮罐子,里面放的是軟糖絲,紅得發(fā)亮,煞是可人,這就是所謂的攪攪糖。賣糖人用兩根寸把長的蘆葦稈子在糖絲里轉(zhuǎn)攪一下,稈子都是預(yù)先在家切好的,中間沒有節(jié),可有吹氣。攪攪糖拿到手,玩的花樣很多,可以一頭粘得很大,一頭只粘一小點兒,然后對準(zhǔn)小點輕吹,稈子前面的糖就會變成一個大糖氣泡,煞是好玩。不想吹了,就把它吃掉。另外,可以將糖絲互攪,然后像拉面似的拉成一條條長絲,有時能拉到方桌這么長。攪攪糖吃在嘴里甜軟,可以邊攪邊吃,沒有作糖的松脆,但可以在手里玩許多花樣,消磨不少的時光。攪攪糖給我們枯燥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作糖還有一個好處,是一般人都想不到的。在我12歲時,有一次吃魚,一不小心將一根魚刺卡在喉嚨里,怎么弄也弄不掉,用干飯團咽、用熱茶燙都無濟于事。奶奶見我很難受,就跑到鄰居汪老太家,向她請教。汪老太問明了我的情況,讓奶奶給我買一塊作糖。聽到遠(yuǎn)處“鏜—— —鏜”的賣糖聲,我連忙告訴奶奶。奶奶花五分錢買了一大塊作糖,帶到汪老太家。汪老太倒了一杯熱茶,舉在手里,不知念了幾句什么,然后叫我一口氣全部喝下,喝完后叫我趕緊把作糖吃下去。我把作糖吃好后,她叫我張開嘴讓她看了一下,說:“好了!”還真的,魚刺已沒有了。

  現(xiàn)在想來,利用熱茶將魚刺燙軟,然后用作糖將它粘住隨糖咽下喉嚨。這種除魚刺的土秘方,現(xiàn)在很少有人用了。因為現(xiàn)在沒有人賣作糖了。另外,不少人也想不到用此方法去魚刺。每每想起,心中滿滿是對兒時的回憶。

  


     

責(zé)任編輯:張茜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zé)任。

相關(guān)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