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
王永清
夏天的院子里,有一蓬葫蘆架真好。葫蘆藤兒精心編織成宜人的涼棚,嫩生生的葫蘆花開著,笑盈盈的,清香襲人。數(shù)枚葫蘆垂掛于綠葉之中,一個個青嫩、潤澤,腰身束起,又寧靜又妖嬈。整個小院有景可觀、有美可賞,實為風雅之致。
午后燥熱,我在葫蘆架下擺一張?zhí)梢危稍谏厦?,一杯清茶閑散地飄著煙,或看書、或遐想,感覺涼意頓生,心身舒爽。
或看微風里葉翻葉斂,小葫蘆時隱時現(xiàn),明眸輕漾,如美人。聽蜂繞花蕊,嚶嚶成韻,俯仰之間皆有情趣。
去年春天,母親在鄉(xiāng)下院子里種了幾株葫蘆,搭了一個葫蘆架。剛出土的葫蘆苗是嫩黃色,模樣柔弱乖巧。過了幾天,幼苗變得嫩綠,綠莖一個勁兒地舒腰展體,逶迤而上。很快,綠莖又悄然生出觸須,如彎眉月芽,纖纖繞繞,兵分幾路包抄上架,不經(jīng)意間已是枝繁葉茂,讓人感覺到生命蓬勃生長的快樂。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三千多年前,葫蘆就婉約地掛在《詩經(jīng)》里。葫蘆的吃法多樣,采嫩綠的葫蘆,切開,肉白帶青,可以清炒、腌著吃、燒湯,清新爽口。吃不完的葫蘆,像削蘋果皮似的,旋轉(zhuǎn)切成條,一掛一掛的,放在太陽下曬成葫蘆干,到了冬天燉肉吃。葫蘆干略有韌性,嚼著嚼著,那自然的清香,一點點打開,悄無聲息地沁人心脾。
秋冬之時,葫蘆藤兒干枯了,葉兒落光了,葫蘆也由青綠變成灰白,玲瓏地掛在葫蘆架上。風一吹,搖搖曳曳的,有種攝人魂魄的魅力。熟透的葫蘆可以做成各種生活用品。記得小時候,父親用葫蘆做油壺、酒壺。用鋸子從中間一分為二,挖去中間的瓤,做水瓢、面瓢等。這些物品綠色輕巧,能用很長時間。
葫蘆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大家喜愛。在莊子眼里,葫蘆可以系在腰間“而浮于江湖”。王世襄是玩葫蘆的大家。他的著作《中國葫蘆》,寓學問與趣味之中,點點滴滴,別有情致。齊白石大師的《葫蘆圖》,用濃艷的檸檬黃畫葫蘆、用濃淡的墨色畫葉子,兩者交相輝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美感……
去年,朋友送我一件火繪葫蘆藝術(shù)品。他的葫蘆畫線條流暢準確,人物形態(tài)栩栩如生,有意思的是題款為“趙公明”。妻子見了這個小物件,用紅繩兒系了,掛在門楣上,說可以驅(qū)災辟邪、招財進寶、保人平安。
葫蘆,平平常常的植物,給人一種不媚不俗的感覺。它連著純真的往昔,也裝著清貧日子里的點點滴滴。如今,種葫蘆的人很少了,但我每年仍不忘種上幾株。看著它們慢慢生長,心生喜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