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春色
安希孟
我的故鄉(xiāng)翼城縣南常村東南半里許,有一處隕落的文明遺跡,俗稱洞子溝,其雅稱“涌泉洞”與江西涌泉洞同名。洞,就是洞察。此處曾經(jīng)涌泉汩汩。涌泉,水勢浩淼也。不過噴涌的泉水后來干涸枯竭,只留一眼深井供南門外東疙瘩村民飲用。洞子溝,翼城方言叫“tong子溝”,以“同”為主干的字,念“同”,如筒、銅、桐、峒。古人先學會發(fā)輕濁音后發(fā)重濁音。山西洪洞念“洪tong”,不是“洪dong”。
古洞春色距離南常村東門外300米處。相傳昔日這里房舍儼然,瓦屋鱗次櫛比,磚卷窯洞依地勢分排矗立。按古籍記載,這里似曾風光旖旎。涌泉洞道觀庭院建筑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78米,南北寬22米,占地1716平方米。洞院北側(cè)和西側(cè),有依土崖開鑿的窯洞,高三層,層層接壤,洞洞連屬,洞深徑曲,入者即迷。洞內(nèi)塑有彩繪形象,洞壁有人物壁畫,鐫刻工麗。院內(nèi)有一株梧桐樹,高三四丈,圍五六尺,皮青葉綠,桐冠蔽日,周圍綠草如茵,香氣馥郁。洞院有一眼深井,此即所謂涌泉也。舊時泉水汩汩,水質(zhì)甘甜清冽。
涌泉洞南墻外為溝壑,溝南岸村東南土崖上有一泥土砌成的“文峰塔”,俯瞰村落,有祥光瑞氣東來之感。此塔與涌泉道教建筑群落隔岸相望、遙相呼應(yīng)。此塔傲然凌空,俯視平疇,像一支筆鋒,直插九皋,象征南常村文運昌盛?!兑沓强h志》載村人常居仁詩贊:“直立城隅射九皋,文光萬丈舞旌旄。靈垂千里俗風美,秀毓一方人物高。頂接青云含玉管,座生紫氣繞銀絳。居民瞻仰皆垮羨,始信池中有鳳毛”。
涌泉洞開辟年代不詳,唯明成化17年(1481年)有重修碑記。村民王崇林家有重修洞子溝青石碑一幢,額篆“殿閣詔固勒碑刻銘”,首題為“修理本洞前崖并前院南殿后院兩閣碑記”。據(jù)此可見本洞創(chuàng)建年代之久遠。據(jù)民國十八年《翼城縣志》載:“涌泉洞:在南常村東門外,以洞有泉故名。依崖構(gòu)屋,高凡三層,細徑曲折,入者輒迷。洞下為溝,溝南為岸,囂塵不到,養(yǎng)靜最宜。洞東土屋內(nèi)有窟,斜下數(shù)尺,即可平行,但不知深若干,俗傳其中有蟒?!眰髡f洞中巨蟒,似乎可信。可見涌泉洞有豐富水草植被。涌泉洞后來被廢棄,無人值守?,F(xiàn)保存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的照片?,F(xiàn)涌泉洞仍有幾孔殘破舊窟,墻壁上繪畫漫漶不清,但尚殘留顏色。院內(nèi)有一井,此即“涌泉”,上世紀中期仍供村民吃水,后用石條遮蓋。
涌泉洞地勢錯落有致,環(huán)境清雅幽靜,建筑嚴謹工整。民國十八年(1929年)評定為翼城縣新八景之一,與翼城其他地方的“軒柏長青”“石蛙吐柏”“凌霄一樓”“天鏡懸空”“仙洞蓬占”“林爾獻珠”“珠簾倒春”齊名(合稱翼城八景)。
清代南常村例貢常居仁作詩《古洞春色》稱頌“涌泉洞”景觀:“涌泉古洞景多佳,芳色經(jīng)春亂放花。無事老僧依石枕,有情好鳥噪窗紗。幽深疑達桃園路,香滿洵登月殿槎。不是神仙養(yǎng)靜處,緣何兩岸落飛霞。”
我幼時這兒尚有幾眼磚石壘砌的窯洞。洞內(nèi)有殘留的宗教壁畫,相傳這里一度道人居多,更兼泉水流瀑甘甜沛豐。亦相傳這里桐樹粗壯,蔭翳蔽日。據(jù)說,此處有暗洞通往二曲山莊,抗日時期鉆入此地洞,為防日軍尾追,地洞每間隔一段,就有一眼陷阱,不明就里者,不敢貿(mào)然進入。據(jù)說在南常村洞口點燃一堆柴禾,二曲山就有洞口冒煙。國人愛和平。地洞是逃避藏匿,非為進攻?!疤与y”二字,是二戰(zhàn)時期常用詞。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隊的村民常到這兒打井水。窯洞內(nèi)有石磨,可以磨豆子。我小時常隨父母來此磨面。據(jù)說用這里井水磨豆子,1斤豆子可做出2斤豆腐——比別處多。每年臘月底,殷實之家常來此做豆腐。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