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從李琳之《家國往事》看山西故事

2015-09-17 15:11:52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李琳之先生是個會寫文章的人,以物種而論,這樣的物種,已日漸稀少。

    拿到這部書稿,先看的是他寫的自序,頓生好感,多么簡潔又多么得體。得體且不論,就文章而言,簡潔,說是文字的一種特色,莫若說是作者的一種品質(zhì)。他知道自己不是神,下筆總是適可而止,他知道對方不是愚頑,故而不會把話說滿。這樣的文章,看到會心處,你會輕輕一笑,你知道自己得到尊重,由不得也就尊重對方。

    書中文章,以篇數(shù)論,并不多,以各自的篇幅論,堪稱長,夫所謂大散文者是也。

    此一文體,近年來頗有張揚之勢。始作俑者,是一位現(xiàn)在已視為神物的大作家。他的書,我看過,很佩服,只是我不敢那么寫。比如說,敦煌莫高窟里,有個佛洞,一半佛像用石灰涂成白的,一半沒涂,作者說,王道士原本第二天去集上再買一擔白灰的,有事打擾沒去成,后來忘了,遂成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要讓我寫,必得看過《王道士日記》,載明“欲赴集上買白灰一擔,因故未去”,至少也得是,見某老者,有此傳言。什么憑據(jù)都沒有,敢這樣下筆,還敢說是散文,我雖下愚,亦期期以為不可。

    起初我以為,《家國往事》這樣的大名目,會是這樣的大散文。看過方知,李琳之不光文筆好,腦子也清楚,大散文的精髓得著了,弊病且讓他弊病去,自個兒沒有染上。

    無論文筆,還是文體,對閱讀者來說,都是一種輔助,最重要的,還得看有沒有受益。

    或許是真的老了,這些年,拿起一本書,常會有種膽怯的感覺。

    怕什么呢?怕看過之后,一無所獲又投訴無門,只能仰天長嘆,恨不得抽自個兒幾巴掌,那種失落感,那種狼狽相。

    讀此書,我是抱有期望的。

    抱有期望,就會有危險,實現(xiàn)了固然欣喜,沒有實現(xiàn),必然是怨尤,是恚恨。

    我早早做了防備,告誡自己,期望盡可期望,只是不必過高。

    實現(xiàn)沒實現(xiàn),且置之一邊,先說我的期望是什么。

    這些年,不,這幾十年,人們一提起山西,就是晉商如何的輝煌,而晉商者,非是晉地商人之謂,乃晉中商人之謂也。什么喬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一個接著一個,還有皇家的大自鳴鐘,還有御賜的小火車頭。再加上那幾部電影電視,真叫個繪影繪聲美不勝收。所有這些,讓你不能不信、不能不服、不能不有這樣的錯覺。

    我的疑惑在于,在山西,誰都知道,論富庶,數(shù)晉南,論文化,數(shù)晉南,怎么一到了做生意上,晉中就比晉南強了?莫非做生意上有另外的法則,越是窮困越是精明,越是沒錢越會掙錢?還是說,紅面魚魚(一種高粱面做的面食),比白面饅頭,更滋養(yǎng)人的智慧?琳之先生是晉南人,這本書寫的是晉南的商業(yè)往事,有關(guān)乎國家的,也有關(guān)乎私家的。因此之故,看書之前,我就先存了這樣的期望。

    如何呢?釋我疑惑矣。

    在《湮沒的輝煌》一文中,以大量的史實與史料,敘述了襄汾縣晉商的輝煌歷史。如今的襄汾縣,系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由襄陵與汾城二縣合并而成,更早以前,汾城縣叫太平縣。早在清末,襄陵與太平兩縣的富庶繁華,史乘多有記載。僅以當鋪業(yè)為例,嘉慶年間,山西有當鋪四千多家,太平縣有126家,排在絳州(今新絳縣)與榆次兩縣之后。絳州乃州府所在地,榆次緊鄰省城,剔除這些因素,則太平縣當鋪的密度,當冠絕三晉。

    再以駐京城會館為例,清代山西各縣,在北京建有會館39座,河東各縣共有22座,其中襄陵會館4座,太平會館4座。至今宣武門外有個晉太胡同,就是因為當年建有太平縣會館而得名。

    地方的富庶,必然推動文化的發(fā)達,而文化的必達,必有其杰出的人物。

    作為晉南實業(yè)與文化代表的,是太平縣南高村的劉篤敬先生。此人有四件事,已然青史留名。一是戊戌政變失敗,譚嗣同、林銳、楊深秀等六君子斬首于北京宣外菜市口。楊深秀是山西聞喜人,家人不敢收尸,當時劉篤敬不過是個小京官,挺身而出,為楊氏收尸并送回山西老家。二是早在清末,受朝廷委派,作為實業(yè)界代表,出訪歐洲各國。三是1906年山西民間集資修筑南同蒲鐵路,劉氏作為主要投資者與督辦人,建起太原到榆次間十幾公里的鐵路,為山西最早的一段鐵路。四是辛亥革命成功后,1812年孫中山來太原視察,與山西各界人士在勸業(yè)樓(今文瀛公園內(nèi))前合影,他與山西督軍閻錫山,分坐在孫的左右兩邊。再就是,他本人是一位讀書人,也是一位書法家。

    有這幾項,劉敬篤可說是近代山西商業(yè)的代表人物,也可說是山西文化的典范人物。

    看到這兒,我心中多年的疑惑,能不豁然開朗嗎?直覺沒有騙了我,只能說自己過去見聞不廣罷了。

    其他各篇,各有各的精彩,茲不贅。

    有鑒于此,我要說,一個喜愛山西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人,應(yīng)當看看這本書。如果你沒有看,遺憾的不會是作者,也不會是我。作者寫出了這樣的書,我也盡了見告的義務(wù)。

    2015年6月17日于潺湲室    (韓石山

    (韓石山,1947年,山西臨猗縣人。著名作家、評論家,曾任《山西文學》主編,現(xiàn)任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徐志摩傳》《李健吾傳》《韓石山文學評論集》《韓石山學術(shù)演講錄》《尋訪林徽因》《誰紅跟誰急》等20多部作品。)

    


     

責任編輯:秦芳媛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