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讀李關良《仲秋長吟》
退休前我供職礦山,閑暇時猶喜讀報。有許多次發(fā)現(xiàn)署名“李關良”的文章不時出現(xiàn)在幾家省、地報紙上。細細研讀頗為同窗文稿的發(fā)表而歡欣鼓舞、生出些許自豪來。當年在學校與我同班就學的他仿佛一瞬間又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那時的李關良高挑的個頭,四方白皙的臉龐。當時座位按身高排隊,我是四號,他是十九號,坐著一條對角線。我倆都愛音樂,相同話語也多。自然引人注目。在同學眼中的他頗有一副秀才的風范。然而更讓大家刮目相看的是他的文筆和寫作能力。每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讀著他寫的“貼堂”作文時,同學們都會投以贊許的目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身上經常裝著一個記滿各種美文和詞匯的小本子。勤于讀書,勤于筆記,勤于寫作,給他架起了通往文學殿堂的梯子。正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給他派上了大用場。
1968年3月,李關良畢業(yè)回鄉(xiāng)后經村里推薦當上了民辦教師。雖然當時每月只有五十大毛的工資,他也樂在其中,一絲不茍,在教學育人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其間也有幾次升遷的機會,但都被他婉言拒絕了,在外人看來不可理喻且迂腐的秀才氣,卻彰顯了他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無怨無悔、情有獨鐘的擇業(yè)理念和執(zhí)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放不下自己選擇的這份職業(yè),丟不下生我養(yǎng)我的這一方熱土。1975年經過“八年抗戰(zhàn)”,他從一名普普通通的民辦教師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先后轉正提干、納新入黨,從代教到任職中學校長,榮獲了中學高級語文教師的榮譽稱號。路漫漫其修遠兮,李君上下而求索。在他任職張禮中學和趙曲中學校長期間,各項工作在全縣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1989年至1991年兩年期間國家教委先后兩次到張禮中學視察,團中央也于1991年5月蒞臨張禮中學指導“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的殊榮就是在全省同類學校中也是很罕見的。這是對他獻身教育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工作的最好褒獎,從中也可窺見李關良同學數(shù)十年的奮斗歷程之一斑。
如今他已是桃李滿天下,文壇有其名,著書立說,在業(yè)界可謂屈指可數(shù)的一方名人了,但他依然保留著當年那種談笑風生、平易近人的優(yōu)雅風度。在搞好教學的同時他筆耕不輟,先后在各大報刊上發(fā)表各類作品六百多篇,繼而成為省作協(xié)會員,省中語研究會會員。
2012,年他又出版了文學作品選集《仲秋長吟》。捧書在手,沉甸甸的書本彌散著沁人肺腑的馨香,詮釋著他數(shù)十年奮斗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足跡。出于對老同學的敬仰之情,我近幾日細細拜讀、默默回味,猶如手捧一杯剛沏好的上等好茶,先聞后品,屏氣凝神,又舍不得一飲而盡。連續(xù)數(shù)日,細心領會作者寫作的背景和意圖;靜心品味作者文章中積淀的寫作功力;用心感受作者純樸扎實的人格魅力,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洋洋近百萬字的鴻篇巨作《仲秋長吟》,處處洋溢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處處釋放著時代正能量。傾注了作者大量的情感和心血。
作者淳樸的文風,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他的筆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鮮活欲出的身邊既平凡,又處處閃耀著人性光華的大小人物。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在這方熱土地上乃至全國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時代進程中的社會百態(tài)和人文世象。一篇篇文章猶如一幅幅優(yōu)美的歷史畫卷。讀來使人留連忘返,時而思索、醒悟,進而迸發(fā)出人們對新生活的向往和夢想。所選題材不論寫人物、敘事件,力求鮮明生動。走進他的作品,從平民百姓,到省縣領導,每個人物無不細心刻畫、匠心獨運,對事件的描述既深入淺出,又不脫泥帶水;既選材自如、信手拈來,又能做到畫龍點睛、吹沙見金,凸現(xiàn)他的文學造詣功力之深。就好比一個好的裁縫,無論什么布料只要一經他手就會精心裁剪出一件又一件得體、傳神、唯美的漂亮服裝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美就在我們的身邊,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用心揣摸人人都會發(fā)現(xiàn)的。
在這部文選中有篇文章文題是《身后唯留蘭桂香》。回憶了他與已故副省長王文學同志生前來往的一些動人往事。敘說了他與這位副省長文革期間蒙冤相識、平反復職時交流相融,調省赴任后心靈相通。這些細小情節(jié)讀時讓人倍感親切。一個為民、愛民,樂與人同的高級領導光輝形象躍然紙上。他胸懷人民、心系群眾的高風亮節(jié),正是眼下人民群眾熱切盼望、向往的黨風政風廉潔的公仆楷模。
前些天,我從廣場散步歸來得知關良同學在家休息,我便去他家小坐,出于職業(yè)喜好,他建議我寫點東西。我不禁啞然失笑,因我退休前在煤礦工作,用他的話說我是“工人階級”。我揶揄:我這個挖煤馱炭的豈敢在你這個大文豪面前班門弄斧。誰知他較起真來,給我說了一大通道理。我哪里說得過他,幾個回合敗下陣來,只好硬著頭皮應承了。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經過數(shù)日的苦思冥想,索性拿他這本力作為題,借同窗情誼說事,出于對這本《仲秋長吟》選集的鐘愛,寫下上述文字,權當作為和李君同窗當年課堂上作文時寫的一篇讀后。
作者:張源濤
責任編輯: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