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不衰的家道

2015-02-17 08:48:36 來源:臨汾新聞網

與鬼神合其吉兇”。其實這就像《左傳》當中告訴我們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心感善報,惡心就感惡報。圣人契入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知道應該要怎么樣去立身處世,才能感來善報吉祥但是假如是行惡,那就很難不感惡報。老子也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以這些道理,圣人都能明白,進而去教化老百姓。這個時候人的行為就跟大道相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倍莻€時候就是大同世界,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如果屬于某一個人,就變“家天下”了,我家的天下。那個時候所有的天子都是代上天來照顧所有的百姓。而且這個工作不好做,要憂國憂民。既然稱為天子,如果沒有代替老天好好照顧子民,他會覺得自己很失職。

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堯帝有一天外出,看到有百姓犯罪被抓起來了,他就非常傷心,趕緊去問清楚,為什么有百姓犯罪。結果了解之后,是因為干旱不雨,農作物收成很困難,百姓家里又沒有錢,最后不得已起了貪念,想要拿一些東西回來給家里的人吃,就犯法了。堯帝聽完,對著這些官員講:不是他們的錯,把他們放了,是因為我無德,所以上天才沒有降雨,才感來干旱;也是因為我沒有教育好百姓,他們才會犯罪,所以是我的過失,不是他們的錯。”所以,確確實實就像《論語》當中講的,這些圣人的心境,都是“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過失,絕不推卸責任給任何的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百姓、臣子的過失,他都覺得自己有責任?!叭f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沒有好好帶領他們,沒有好好教育他們。常受天下的指責,沒有絲毫責備他人的心。從這里我們就看到這些圣人的胸懷:有人饑餓了,他會覺得是他的責任;有人寒冷了,他會覺得是他的責任,是他讓他們饑寒的;有人犯罪了,他會覺得是他沒有教化好。由于這一分使命、這一分仁慈之心,那個時代的百姓都效法堯舜的德行,效法他們的心境,就沒有私心,所以“天下為公”。不只是天子為公,老百姓也有這樣的胸懷。后來,到了夏商周的時候,大禹就曾經感嘆,堯舜那個時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有堯舜的德行而感到羞恥。到他那個時候,百姓就沒有這樣的胸懷了,都比較順著自己的想法、私欲在做事情。但大禹反思、自責,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好表率。而堯舜這樣的圣王,他們一生為天下操勞。堯帝二十歲即天子位,到在位七十年的時候,堯帝已經九十歲了,還為了天下在辛苦地找一個圣德之人來接天子位,希望百姓能長久安樂地生活。等找到了大舜,就把女兒嫁給大舜,把九個兒子派到大舜的身邊,這樣從家庭內到家庭外,工作處事,去觀察舜是不是真正有圣德。觀察了二十年,才把帝位傳給他。之后還有八年的時間,也在繼續(xù)教導、輔佐大舜做好天子的工作。所以二十八年,都為了天下有下一個好的天子,嘔心瀝血在付出。堯帝活到一百一十八歲。    蔡禮旭 主講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