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丨山西三寶之澄泥硯

2021-03-20 19:58:34 來源:山西日報   瀏覽次數(shù):

絳州澄泥硯傳承人藺濤在設計新款生肖牛硯,刀隨心動成就精品。

陰涼放置,使其品質更加穩(wěn)定。

燒制好的硯臺放入水中打磨。

精雕修飾芳容初現(xiàn)。

一遍遍將河泥淘洗過濾成細膩的澄泥。

將硯坯碼放入窯內燒制。

工藝師正制作客戶訂制的澄泥硯。

  汾河從寧武縣管涔山一路南下,奔騰500余公里后,將大量富含多種金屬礦物質的泥沙沉積于新絳縣。這些泥土經過水的淘漉、火的燒制、手的雕琢,以及天意成全最終成就絳州澄泥硯。新絳縣古稱絳州,絳州澄泥硯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河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如今,它又與高平琺華器、平遙推光漆器并列“山西三寶”。

  絳州澄泥硯孕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至明末清初失傳。藺永茂和兒子藺濤從1986年開始精心鉆研,歷經數(shù)十年上萬次的反復研制,終于使中斷了300余年的絳州澄泥硯重現(xiàn)人間,2008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澄泥硯古法制作是先取河床下的泥,淘洗之后放入絹袋系緊口再放入河中沖二三年。之后,將絹袋中的細泥做成模子,用竹刀刻為硯形陰干,再反復刻、曝、燒、蒸……現(xiàn)在,藺永茂父子改進制作工藝,他們將采選的河泥放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數(shù)百次,過濾出極為細致的澄泥后放置一年以上去其燥性,歷經不計其數(shù)地摔、拍,將泥中的空氣排除制成硯坯,再放置6個月陰干,精雕細刻造型再砂磨,入窯燒制一個月出窯、水磨精修……共一年半時間九道工序完成。

  絳州澄泥硯產量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一般一年燒10次到12次,裝窯量在180方到300方之間,成品率受季節(jié)、風力、窯溫、窯變等因素影響。漫長的過程,稍有不慎就會毀損,一般一窯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間,大部分成為一文不值的瓦塊。一方好的硯臺價值連城,乾隆皇帝使用過的一方硯臺在香港拍賣會上拍出了1200萬元。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硯臺已由單純的文具,成為集書法、雕刻、繪畫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更成為了一種文化載體。手工藝者將傳統(tǒng)的手工技法融入每道工序和每個流程,把大自然賜予的泥土幻化成方方硯臺。虔誠的匠心與堅守,都微縮于這精致的絳州澄泥硯之中。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