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然而,在夏縣東南,秀木蔥蘢的中條山深處,泗交河畔,500畝疊翠茶園于陽崖陰林霧靄流嵐之間,蓬勃吐綠,改寫了山西無茶的歷史。
1200米海拔、獨特的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孕育出的高品質(zhì)綠茶,讓越來越多的莊稼人變身為種茶人、采茶工和制茶師?!叭龝x茶村”王家河也因茶而名,因茶而興,成為品香茗、游茶田、悟茶韻的網(wǎng)紅旅游打卡地。
“眼要準,咱們的‘泗交綠’就取這‘一葉一尖一芽一葉’,約1.5厘米嫩葉剛開一瓣,芽比葉長時采下最好,葉子再大些,就降了等級?!背鱿目h縣城,入一山秀色,彎隨山轉(zhuǎn),路循谷行,剛從濃得化不開的綠樹間鉆出,就見漫山遍野的茶田里,手拿茶簍的采茶女邊蜻蜓點水般采擷鮮茶,邊向圍在身邊的游客講解采茶要領(lǐng)。一捏、一提、一放間,簍里便已積起不少嫩葉。“實在太美了!”一名游客一邊贊嘆一邊不斷按下快門,定格眼前的美景,更多的游客則有樣學樣,急切地散入茶海開始采茶體驗。
“王家河由3個自然村組成。大澗口村是茶場所在地,以茶文化體驗為主;王家河是大本營,游客服務(wù)中心就建在這里;屯里村保存完好,用來開發(fā)高品位民宿……”從待客品茶的茗苑出發(fā),踏著質(zhì)樸的青石小路,看紫藤花開、葡萄蜿蜒,百草崖識知草性,連翹園輕拂露珠,厚民茶園總經(jīng)理陳曉園沿旅游步道一邊前行一邊介紹。只見遠處青山隱隱水潑玉,空谷渺渺鳥嘀啾;近處茅檐餐廳泛木香,品茶長廊待客忙;田壟間,游客身穿采茶服,歌在園里飛,指在葉上飄,交織成一派田園美景。
“我父親陳厚珉苦心研究3年,終于在2005年將茶樹成功定植在霍州七里峪。2009年,又選擇在森林覆蓋率超過65%的夏縣泗交鎮(zhèn)王家河村‘安營扎寨’,并為其取名‘泗交綠’?!标悤詧@告訴記者,是這翠柏蔭峰、清泉灌頂?shù)闹袟l山孕育了品優(yōu)、色鮮、味醇、韻豐的“泗交綠”,“和一年采三季的南方茶不同,‘泗交綠’一年只采一季,它厚蓄了漫長冬季的營養(yǎng),吮吸谷雨滋潤,鑄就了獨特品質(zhì)。一般綠茶如龍井,只可沖3泡,而‘泗交綠’沖5泡后仍湯色清亮,葉片鮮嫩。”如今,厚民茶園有200余畝茶田能產(chǎn)鮮茶,平均一畝地產(chǎn)干茶30公斤,每公斤售價2400元,每年產(chǎn)值達到1000余萬元。
茶葉熟悉了一方水土,扮綠了一山梯田,也帶富了一方百姓。
“我2016年把家里的兩間正房、一間東房收拾出來做農(nóng)家樂。一過四五月,預(yù)訂就滿了。”村民董愛倩本是村里的貧困戶,如今全家都跟著茶場、鄉(xiāng)村游致了富。董愛倩經(jīng)營農(nóng)家樂,還是茶場的茶藝師,婆婆在茶場采茶,小叔子楊國平在茶場里管理噴灌設(shè)備。和董愛倩一樣,村民們把茶場的活兒按畝承包,在技術(shù)人員指導下,按時除草遮陰,搭棚防凍,滴灌防旱,昔日的莊稼人成了種茶人、采茶工、炒茶師。
王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家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青山告訴記者,發(fā)展茶文化主題鄉(xiāng)村游是如今村里的工作重點。在縣里支持下,村里全面改造了基礎(chǔ)設(shè)施,引來了山泉水、安上了路燈、裝起了網(wǎng)絡(luò)、改建了廁所,巷道、村道全面硬化、綠化……如今,泗交鎮(zhèn)通往茶場的公路正在拓寬擴建,王家河自然村的游客接待中心已完成拆遷,即將動工建設(shè),屯里村的高品位民宿區(qū)也正在積極運作。
帶著氤氳的茶香,記者踏進通往王家河游客接待中心的溝底路,仿佛瞬間撞入幽深的綠谷,兩側(cè)野花芬芳,莽林蓬勃。修葺一新的寬大石板路兩側(cè),帳篷區(qū)、觀景臺、采摘區(qū)動靜有序,正靜待游客。一個能滿足多層次旅客需求,集品茶、觀景、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茶文化旅游休閑勝地正悄然成型,等待著更多游客品嘗這茶中山水、泗交美景。
本報記者張海鷹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