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在《新聞記者雜志》中撰文認為:這些年在各類媒體上,民生新聞“風生水起”,成為新聞競爭的新亮點。黨報如何順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厘清新思路,更好地發(fā)揮主流媒體優(yōu)勢,搶占民生新聞的制高點,這是當前黨報新聞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直面的一個緊迫問題。
時政新聞是各級黨報新聞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報最傳統(tǒng)、最具權威性的新聞品種之一。開掘好這座富礦,提升時政新聞的民本價值,除了要堅持民生視角、創(chuàng)新報道理念外,還必須不斷優(yōu)化時政新聞的表達方式,以彰顯主流新聞的“精”、“氣”、“神”。如果讀者對時政報道不感興趣甚至反感,恰恰是因為許多時政報道缺乏合適的表達方式,或充滿官腔官調(diào),或內(nèi)容“干巴巴”,枯燥無味,或把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湮沒在長篇大論中,等等。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之快、“眼球經(jīng)濟”大行其道的時代,這樣的報道何談“三貼近”,焉能“奪人眼球”?
新聞表達方式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黨報時政新聞中民生信息的表達方式,既要凸顯內(nèi)容的重要性,也要提高對讀者的吸引力。結合近年來的報道實踐,筆者認為,當前可以在“足、活、軟、優(yōu)”上下工夫:
1.“足”——做足政策解讀等解釋性或者闡述性新聞,提高時政新聞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黨報的政策解讀和一些重要信息的權威發(fā)布,是其他類媒體無可比擬的。黨報的時政新聞報道,憑借著黨報對于宏觀政策的敏感、熟悉程度以及理論上的認知水平,在對就業(yè)、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利益分配、公共服務、房地產(chǎn)、金融等政策解讀上具有相當?shù)母叨群蛯掗煹囊曇?,可以使民生政策解讀透徹,更貼近百姓生活,克服一般民生新聞膚淺和狹隘,使得讀者易于理解、把握。
2.“軟”——改進報道形式,把硬新聞做得軟些再軟些,提高時政新聞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切出發(fā)點和歸宿是為了人民,在這些工作中,有的能直接、明顯地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有的則是間接、隱性的,需要長遠才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如何在時政報道中,在突出時效和追求強勢時更加主動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緊抓民生視角,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及信息轉(zhuǎn)化為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的新聞語言、版面語言,傳遞到讀者群中,是黨報時政新聞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有時候,一些工作會議也并非干巴巴的程序,領導同志講話中即興發(fā)揮的時候,也常有花絮性的信息和溫情的故事,這些都是新聞閃光點。
3.“活”——綜合運用多種新聞手段、體裁,打好新聞報道的“組合拳”,增加時政新聞的厚度。
當今世界,紙質(zhì)媒體、電視媒體與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之間的競爭無法改變,不同介質(zhì)媒體競爭的各自優(yōu)勢和劣勢已經(jīng)顯而易見。優(yōu)化時政新聞的表達,應該充分運用平面媒體的所長,以消息、評論、圖片、圖表的及時跟進和組合出擊,通過消息的短平快、圖片的視覺沖擊力、評論的穿透力以及新聞觀察的深度,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精讀,引起讀者共鳴。
4.“優(yōu)”——抓好新聞策劃,凸顯黨報品牌,提高黨報時政新聞的影響力。
新聞策劃是對傳統(tǒng)新聞工作中“報道計劃”或“組織報道”的一種發(fā)展、一種創(chuàng)新,可以使新聞工作者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黨報在新聞策劃上有其信譽好和資源廣的優(yōu)勢,因此抓住當前民生熱點難點,發(fā)起和組織各類密切黨和群眾聯(lián)系、反映社情民意、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的活動,具體實踐“三貼近”原則、凸顯黨報品牌、提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責任編輯: 賈亮】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新形勢下的策劃重點與新要求
下一篇: 記者應該學點語言修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