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要從內容上向新媒體轉型
2014年7月24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刊登了王建華、郭青劍撰寫的《新聞攝影要從內容上向新媒體轉型》一文,他們認為:新媒體是由三個不同的方向來組成的,它包括新技術、新渠道和新內容。我們的照片如果能夠賦予時代的精神,能夠反映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內容和時代的走向,那就可以說它完成了新媒體的傳播。比如我們讀明史,它是紀傳體的,是由個體的人物來組成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人的形象記錄下來,那么他們一個個組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印象。所以新媒體不見得一說起來就會讓人想到對于傳統(tǒng)攝影的沖擊,對于傳統(tǒng)的傳播渠道的沖擊,筆者認為新聞攝影首先要在內容上完成向新媒體的轉型,才能夠應對這樣一個挑戰(zhàn)。
基層報道新聞也要多接地氣
2014年7月25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刊登了賈宣生撰寫的《基層報道新聞也要多接地氣》一文,他認為:近年來中央級新聞單位在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狠下實功夫,書寫大文章,涌現(xiàn)出一大批廣接、深接地氣的優(yōu)秀記者和接地氣的精品新聞,受到了老百姓的稱贊。然而,一些市縣級新聞單位的同志卻自以為身子在基層跑,稿子在基層寫,具有“走轉改”的天然優(yōu)勢,自帶七分地氣,認為對自己再提“下基層、接地氣”沒啥意義。筆者卻覺得,身居基層也未必就真正接通了地氣。一是縣市基層是對中央和省里相對而言,真正的基層還在鄉(xiāng)里、村里、百姓家里、路邊地里、群眾心里;二是要接地氣,不光看你身居何處,關鍵在于你是否真正融入群眾,心系民情。如果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中,如果滿足于跟領導調研,走馬觀花,在干部圈座談,浮光掠影,是很難感受到地氣的。只有真正放下架子,卷起褲腿,甚至沾上泥水,才能跟群眾敞開聊,才能徹底打消采訪對象的戒備感,老百姓才能把心窩子里的真心話、大實話、牢騷話毫無遮掩地掏出來說給你聽。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摸到地氣之脈,看到地氣之舉,聽到地氣之言,察明地氣之情。因此,新聞工作者能把接地氣的內容反映到新聞稿件的字里行間,寫出老百姓心中的喜悅和感慨、憂愁和期盼,才能無愧于“人民代言人”的稱謂,也才能在地氣的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報九起“三假”案
下一篇: 報刊審讀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