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用一顆初心守一份情懷致中國醫(yī)師節(jié)

2019-08-20 09:20:54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醫(yī)乃仁術、厚德篤行”。醫(yī)師的職業(yè)是神圣的,他們秉承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yī)者精神,用行動踐行著中國醫(yī)師誓言,護佑著生命的尊嚴。

  因為熱愛,他們面對非議從不放棄,面對失敗從不氣餒,依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因為勇敢,他們與死神抗爭從不退縮,向體能挑戰(zhàn)不知疲倦,向極限宣戰(zhàn)忘我工作;因為付出,他們一臺接一臺做手術,面對與死神賽跑的急診急救,不能像常人一樣休息,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完整的休息日,24小時為生命守候。他們也想對年邁的父母盡孝,也想做稱職的父母,也想讓自己的另一半感到疲憊和無力的時候,給予溫暖和力量……

  “弘揚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國?!痹诘诙€“中國醫(yī)師節(jié)”之際,本刊記者走訪了我市多名長年奮斗在一線的醫(yī)師們,用鏡頭和筆記錄他們和患者之間的感人瞬間,并向全市醫(yī)療衛(wèi)生戰(zhàn)線上的廣大醫(yī)師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最美好的祝愿!

  “您是我的定心丸”

  十三年,浮山縣李寶貴的手機里一直存著臨汾市人民醫(yī)院心臟中心、心血管內科主任鄧俊萍的手機號碼。13年間,他因心臟病住過5次院,主治大夫都是鄧俊萍。

  十三年,鄧俊萍的手機號不曾變過。13年間,她接到李寶貴的電話無數,每次都能讓他“安心”。

  2006年,李寶貴開始出現發(fā)作性心悸,伴氣短、胸憋、胸痛,到臨汾市人民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當時他的主治醫(yī)生就是鄧俊萍。從住院到出院,所有的手續(xù)都是鄧俊萍領著辦下來的,只這一次,他就認定了這個醫(yī)生,這一認就是13年。

  李寶貴說:“鄧俊萍就是我的定心丸,哪里不舒服了,打個電話問問;哪里有疑慮了,也要打個電話問問?!?/p>

  鄧俊萍說,一個優(yōu)秀的醫(yī)生,不僅要擁有精湛醫(yī)術,為病人制訂最好的醫(yī)療方案,更要學會體恤患者心理和安撫患者的溝通方法,解病人心病。

  9年前李寶貴因“陣發(fā)性心房顫動” 需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聽說這藥能引發(fā)腦出血,他就趕緊給鄧俊萍打電話。接到電話,鄧俊萍告訴他,如果不服藥可能引發(fā)腦血栓,后果更嚴重。鄧俊萍給他講解了藥量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安全性,徹底打消了他的顧慮。

  兩年前李寶貴轉為持續(xù)性房顫,今年7月29日因心悸、氣短無法入睡再次住院,單純的藥物治療已經達不到治療效果,需房顫射頻消融術才能根治房顫。面對李寶貴的猶豫,鄧俊萍耐心地從各個角度給他做思想工作,直到李寶貴能從思想上接受先進的醫(yī)療技術。

  8月8日,術后第十天,李寶貴身體的各種癥狀已經明顯消失。出院前,鄧俊萍反復叮囑李寶貴,術后3個月有啥別心慌,隨時打電話……

  “見見您,我放心!”

  現在每兩個月,高學峰都會帶上媳婦從40公里外的浮山趕到翼城縣人民醫(yī)院,找風濕免疫科主任張艷華復查一下,拿點兒藥。一年多來不曾中斷。

  他們之間的故事應該從2018年初說起。

  被反復的腰胯疼痛折磨了好幾年的大車司機高學峰,去過很多醫(yī)院的骨科門診,醫(yī)生考慮是股骨頭壞死,但不能確診。病情發(fā)作時他都要在床上度過,作為家庭支柱不能開車,養(yǎng)家糊口也變成了奢望。

  “翼城縣人民醫(yī)院有個專家叫張艷華,挺有名,你去看看……”朋友的話,給高學峰帶來了希望。2018年3月,高學峰帶著一沓厚厚的檢查報告找到了張艷華。

  “普通百姓對風濕病認識不足,理解僅限于腰腿痛和關節(jié)痛,這些誤區(qū)使得風濕病誤診、誤治現象極為嚴重?!睆埰G華說,高學峰單純地認為,胯疼是骨頭有毛病??剖覜]找對,直接影響醫(yī)生對他的診斷和治療。

  高學峰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是風濕免疫病。10天口服藥物治療,病情明顯減輕。之后,每兩個月定期復查,高學峰妻子因更年期癥狀明顯,也經常找張艷華,這樣一來一回,他們之間成了朋友。

  如今,高學峰生活恢復了正常,也跑起了長途運輸,每兩個月還去一次翼城醫(yī)院。每次見到張艷華他總是那句老話,“我又過來報到了,見見您我放心!”

  “這病三分靠吃藥,七分靠鍛煉?!泵看蝸恚瑥埰G華總要問高學峰有沒有堅持做操。開大車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對病情非常不利。游泳是最好的鍛煉,但條件達不到,廣播體操簡單易做成為高學峰的最佳選擇。

  今年春節(jié),高學峰媳婦為張艷華做了一雙繡花鞋,這不僅僅是表達自己的謝意,更像是親人間的感情傳遞。而這雙繡花鞋也一直被張艷華珍藏。

范彩霞為患者做胃鏡。記者 閆晏宏

  溝通要再多一次

  37歲的范彩霞是臨汾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內科的副主任醫(yī)師,擅長于消化道早癌篩查及治療,急診內鏡下止血、異物取出術、消化道梗阻支架置入等內鏡手術。作為早癌篩查醫(yī)生,她說,溝通是他們最好的武器。溝通一次,再溝通一次,多說一句話,有時可以改變患者的一生。

  今年1月份,有一名洪洞患者,讓范彩霞印象深刻。當同事把患者的胃鏡檢查報告發(fā)給范彩霞時,她正在北京學習,報告顯示食管黏膜下隆起、胃黏膜病變,也就是食管有腫物、胃底可能有癌

  變,由于患者做胃鏡時不配合,因此需要進一步做內鏡精細檢查確診。她馬上聯(lián)系患者家屬,但家屬在電話中說食管是老毛病了,在其他醫(yī)院也做過胃鏡,沒說過胃底有問題,對再次做檢查十分抗拒。

  第二天,范彩霞給患者家屬打電話,被拒絕了;過了幾天,范彩霞一直放不下這個患者,生怕延誤了患者的病情,又拿起了電話……面對一個素未謀面的患者,范彩霞在電話里向家屬詳細介紹了胃癌的危害、治療方案、預后等知識。

  過了一周,患者和家屬終于來到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內科胃鏡中心,并且點名讓范彩霞來做超聲胃鏡和精細胃鏡檢查。為了讓患者更加舒適、配合做檢查,范彩霞與麻醉醫(yī)生、護士一起,為患者做了無痛胃鏡。這一次的精細檢查,除提示食管黏膜下隆起外,還清晰地顯示胃底黏膜明顯增厚,考慮早期胃癌,待病理檢查確診。三天后,病理結果顯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疑癌變,是癌癥,但幸運的是早癌。對于這種早期胃癌,內鏡下切除是最佳的選擇,診斷性切除有可能根治,而且可以保留胃的完整。

  “范大夫一直給我們打電話,我們才來做檢查的,你說怎么治,咱們就怎么治,我們都聽你的!”這一次,家屬放下了戒備,完全信任范彩霞。

  患者的信任給了范彩霞很大的鼓舞,鏡下切除手術十分順利,手術病理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黏膜內癌,四周及基地切緣陰性,也就是說,患者的胃早癌治愈了。

  范彩霞說,胃癌發(fā)現越早、預后越好,為了幫助群眾樹立早癌篩查意識,他們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科普,一遍又一遍地宣教。

  疾控戰(zhàn)線的勇敢衛(wèi)士

  “人生如同寫書,翻過寫滿的一頁,是全新篇章。愿你們寫出強健的民族體魄,人民生活得更長久;愿你們寫出歡樂的心靈,在山花爛漫的原野,同胞在歌唱。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擔起最無私的職業(yè),無窮的樂趣,陪伴你遠航?!边@是市疾控中心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科科長梁紅云摘錄在日記本上的一段話。

  “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擔起最無私的職業(yè),履行人民健康衛(wèi)士的職責!”這是梁紅云的座右銘。從事疾控工作23年來,梁紅云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這句話,努力做一個勇敢的人,去履行人民健康衛(wèi)士的職責。

  “你好,我們這里發(fā)現3例疑似曼陀羅中毒病例,請派人協(xié)助開展調查處置工作……”2017年5月27日,剛剛處理完一起疑似諾如病毒疫情的梁紅云接到堯都區(qū)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報告。她來不及歇息,便立即帶著科室人員趕赴醫(yī)院,投入到對曼陀羅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中,直至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科學處置,她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此時已是午夜時分,暫作休息,又在臺燈下撰寫調查報告,以便第一時間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這就是梁紅云普通而又真實的工作寫照。

  針對全市食源性疾病發(fā)生的特點,為引導更多的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和科學知識普及活動中來,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梁紅云帶領科室工作人員走進社區(qū)、學校,深入廠礦、鄉(xiāng)村,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耐心而細致地為老百姓宣講食品安全知識,提高群眾食品安全意識,為全面建設健康臨汾添磚加瓦。

  平凡的工作崗位彰顯疾控工作者無私的奉獻,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疾控人沖在第一線,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有疾控人默默無聞的執(zhí)著和奉獻,而當硝煙漸漸散去,疾控人悄然而退,又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

  做一個認真的聆聽者

  李彬是臨汾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門診部主任。擅長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物質依賴、強迫癥以及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等多種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李彬對患者的服務理念是“首先要做一個認真的聆聽者、一個敏銳的觀察者,然后才是一個有效的臨床醫(yī)生”。

  2018年4月1日下午,李彬接診了一位青年女性患者?;颊哌M入診室時表情痛苦而焦慮、情緒激動,言語中夾雜著悲觀厭世,反復說要自殺。李彬首先安撫患者情緒,經詳細詢問,得知兩年前患者曾患抑郁癥,半個月前因家庭矛盾而遭遇家暴,之后出現情緒低落、無助無望等抑郁癥狀,最近幾天患者一個人開車在路上不時產生想要撞人的想法,并于當天中午在市區(qū)某加油站購買了5升汽油放于汽車后座,想要自焚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聽完這些,李彬認為這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患者,隨時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可能。出于一名精神科醫(yī)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他苦口婆心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冷靜思考對策和突破口,耐心勸說開導,從心理學層面層層突破,終于使患者放棄自殺的想法。經過3個多小時的溝通和心理疏導,當他與患者一同將汽油加進油箱的那一刻,才長舒了一口氣。臨近下班的時候,患者家屬來到醫(yī)院門診大樓,當看到全家人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李彬感到了自己作為一名精神科醫(yī)生的價值。

  在十幾年的從醫(yī)生涯中,為許多患者驅除了心魔,讓他們重返家庭、重返社會。李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履行著一名醫(yī)生的職責和擔當。

  對患者多一分理解

  今年7月份,呂梁市56歲獨居老人張寨英,全身疼痛難忍,生活無法自理,慕名找到臨汾市中醫(yī)院針推科主任王樓珍。

  “大夫,我渾身上下哪兒都疼,7年了我就沒有過一天舒坦日子。” 這7年,只要身體疼痛,張寨英就吃止疼藥、貼膏藥,扛一扛也就過去了。最近吃止疼藥也不管用了,聽說王樓珍能治她這病,就想來試試。

  “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檢查結果出來了,這是張寨英第一次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這么多病也讓她思想上一下背上了大“包袱”。

  王樓珍根據她的病情,制訂了電針、推拿、中藥內服外敷等保守治療方案。但看到同樣治療兩次的病友病情好轉,自己的疼痛并沒有明顯減輕,張寨英心理負擔更重了,人也很沮喪。

  張寨英再一次問王樓珍:“是不是我的病太嚴重,做手術才能好?”推己及人,王樓珍切身體會到患者在治療期的擔憂,為了徹底打消張寨英的顧慮,王樓珍在耐心說服的同時,堅持為她治療。

  相互多一些理解與信任,也許事情就變簡單了。張寨英選擇了信任,經過一個月的系統(tǒng)治療,病好了八九成。

  出院那天,張寨英特別高興,她握著王樓珍的手不停地說“謝謝!”嘴里反復念叨著近期身體的好轉情況,王樓珍則一直微笑著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

白榮珍安撫小患兒。記者 郝海軍

  當醫(yī)生就選擇了奉獻

  “用愛譜寫真情,用心呵護生命?!笔羌h人民醫(yī)院兒科主治醫(yī)師白榮珍的座右銘。從醫(yī)19年來,一切以工作為中心,一切以病人的需要為宗旨,是她一貫堅持的工作理念。

  “今年7歲的梁皓軒,長得虎頭虎腦的,每次見了我都開心地喊:醫(yī)生阿姨好!”白榮珍告訴記者,孩子每次來醫(yī)院看病都找她,這么多年過去了,她也習慣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親戚。

  事情還得從7年前,她剛從急診科轉崗到兒科時說起。

  “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2012年1月3日凌晨,梁皓軒的父母哭喊著急速推開了醫(yī)院值班室的門……

  “當時梁皓軒出生才42天,嘴唇和臉色發(fā)青,心率只有50次/分,心音低鈍,呼吸微弱……”白榮珍回憶,家屬說孩子這幾天咳嗽有點痰,她馬上判斷可能是痰液窒息,為了爭取時間,她也顧不得拿紗布覆蓋,立即口對口給孩子吸痰、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幾分鐘后,孩子的臉色逐漸紅潤,呼吸開始勻稱,心率漸漸恢復。

  從孩子到醫(yī)院,再到一系列的搶救,直至孩子心率恢復,短短幾分鐘時間,白榮珍將一個垂危的小生命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爸x謝醫(yī)生!謝謝醫(yī)生!”孩子的母親流著淚連聲的感謝是發(fā)自內心的、是真誠的。那一刻,她感到了肩上救死扶傷的重大責任和職業(yè)的無上光榮。

  選擇了醫(yī)生,就選擇了奉獻。在兒科工作7年來,白榮珍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除了正常的診治外,她還先后在醫(yī)院開展健康育兒知識講座、推進小兒推拿、穴位貼敷等綠色治療,盡最大努力,為每一位患兒解除病痛。

  心系患者14年

  “敬業(yè)”“愛鉆研”“能干”“經常加班”“為病人隨叫隨到”……這些詞語都是同事貼給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肝病三科主任李汾香(主任醫(yī)師)的標簽。

  在肝病科,經常會遇到“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肝腹水”“肝破裂”等危重急癥患者,每遇到這種情況,李汾香和她的團隊會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搶救……有時候她為了一個患者,堅持14年為他們尋找方法,為其診治。

  2005年,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肝病科收治了一名病因不明的黃疸患者,經仔細詢問病史,得知他的父親、兒子都皮膚、眼睛發(fā)黃……經多方治療均無效,還花費了大量的醫(yī)療費。李汾香團隊經過檢查、分析,考慮該患者可能患的是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癥。

  “這種疾病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治療,也不影響生活起居及壽命,但是需要隨訪觀察病情。當時臨汾的醫(yī)療條件還不足以診斷和治療這種病。后來,經多方請教國內知名專家,積極聯(lián)系上級醫(yī)院,最后才明確診斷為遺傳性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癥。”李汾香說,由于皮膚黃影響美觀,所以14年來,她堅持對該患者及家屬隨訪,并時刻關注國內外這方面疾病的診治進展,以便在有治療辦法的時候讓患者第一時間得到診治。

  近年來,隨著現代分子診斷基因檢測技術日漸成熟,但是資源依舊稀缺,遺傳性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癥等相關病癥的治療價格較貴。今年3月,李汾香又借助學術團體的力量與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分會主任委員段鐘平、山西省醫(yī)學會肝病分會主任委員張撩云聯(lián)系,通過肝膽相照平臺申請肝炎防治基金會的資金援助,給這個患者進行基因檢測,進一步明確了診斷,并免費對這個家族的其他6名成員進行檢查,使這個家族7名成員的診斷得以明確。隨后,李汾香對該病人及其親屬今后的生活、康復、注意事項、治療也進行了指導,患者感動不已。最后該患者還贈送了錦旗“情系患者,醫(yī)德雙馨”。

  李汾香曾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榮獲“省級二等功”并火線入黨,連續(xù)多年被評為院級、市級優(yōu)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從醫(yī)近30年來,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刻苦鉆研,手機24小時開機,患者有需要隨叫隨到。憑著一腔熱血,李汾香推動了該院胃鏡診治、人工肝治療,鎖骨下靜脈穿刺術、中醫(yī)特色治療、疑難肝病診治等多個領域的發(fā)展,為醫(yī)院建設和發(fā)展、為解除肝病患者疾苦做出了突出貢獻。

  “暖心醫(yī)生”傅鵬

  黎華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提起市婦幼保健院二兒科副主任傅鵬,她一連用“細心、貼心、暖心”三個詞來夸獎他。

  她告訴記者,認識傅鵬醫(yī)生緣于3年前,當時她兒子4歲,得了皰疹性咽峽炎,嗓子里全是泡,疼得不能吃不能喝,還發(fā)著燒,她心急火燎跑到市婦幼保健院掛了兒科門診,當時出診的正好是傅鵬。

  傅鵬態(tài)度和藹,一邊緩解她的焦慮情緒,告訴她這種病是病毒性感染,經過治療很快就會好,不用太擔心。一邊又耐心叮囑她,孩子要把藥含在嘴里多長時間才能咽,要讓孩子多喝溫水,多吃新鮮水果及營養(yǎng)又易消化的食物,增強抵抗力。當時醫(yī)院生病的孩子特別多,她怕孩子再被傳染,要求回家治療,傅鵬同意了,并把電話號碼給她,囑咐她遇到什么情況要及時溝通。

  在孩子生病的八九天里,因為擔心,黎華有時候一天要給傅鵬打好幾個電話。不管是白天,還是半夜凌晨,傅鵬的電話總是隨撥隨接,不厭其煩地回答她的各種問題。

  黎華說,從那以后,她就認準了傅鵬,家里孩子大病小病不時去咨詢他。不管多忙多累,傅鵬從來沒有掉過臉,不但脾氣好、有愛心,醫(yī)術也非常棒。她家老二經常咳嗽,有一次咳得特別厲害,去了好幾個地方都沒治好,她去找傅鵬,吃藥沒幾天就好了。

  在市婦保健院兒科住院部采訪,看到的是傅鵬對孩子和家長的笑臉,聽到的是孩子家長對傅鵬醫(yī)德醫(yī)術的夸獎。

  2014年大年初二清晨,傅鵬值完夜班正準備回家,一輛救護車呼嘯著停到醫(yī)院門口,從大寧轉診過來一個4歲的孩子,當時孩子四肢僵硬,意識昏迷,生命垂危!孩子父母哭喊著:“醫(yī)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傅鵬馬上返回急診室,實施搶救。對瞳刺激后,孩子依然沒有反應,實施腰穿手術后,孩子被確診為病毒性腦膜炎,傅鵬對癥下藥,輸了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藥兩天后,孩子慢慢好轉,眼睛會轉了,上肢會動了,17天后,孩子康復出院,家長執(zhí)意送來錦旗,一再激動地夸獎傅鵬是一個醫(yī)德高尚、救死扶傷的好醫(yī)生。

  采訪結束時,傅鵬告訴記者,當醫(yī)生,對患者的態(tài)度很重要,特別是兒科醫(yī)生,不但要對患病的孩子耐心,而且也要理解父母的焦慮,要緩解他們的情緒,不但要當好醫(yī)生還要當好心理師。

  記者 侯秀娟 郝海軍 閆晏宏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