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語,道出許多人世間的艱辛與無奈??墒窃诖髮幙h,有這么一位好媳婦,她二十多年如—日侍奉癱瘓公婆,無怨無悔,不離不棄,用無言的真愛詮釋著孝順美德。
1992年,張海娥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大寧工作,成為山區(qū)中學的一名教師,現(xiàn)在擔任大寧一中教研組長。由于非常喜歡這里的大山、山里娃,還有自己的家人,張海娥便在大寧縣扎了根。1993年,她在大寧縣結(jié)婚成家。
結(jié)婚時,張海娥的公公就已經(jīng)癱瘓,但那時還可以拄著拐杖走幾步,婆婆身體本來就不健壯,加上伺候公公已5年,更是瘦弱如柴,弱不經(jīng)風。一進家門,張海娥就把自己當成家里的一份子,把公婆當成自己的親爸媽,義無反顧擔起了家里的重擔。伺候老人,照料孩子,二十年始終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人的準則要求自己。
張海娥的公公是個文化人,癱瘓后變得沉默寡言,脾氣暴躁。為了減輕老人的寂寞和孤獨,又讓他感覺到自己還大有作為,張海娥每天下班后,先是拉著老人鍛煉,而后給他念一些文章或報紙;有時給他講講學校里的事情,請教一下工作上的事情和問題。這一堅持就是十二年,直到他離世的前一天。
期間有五年時間,公公生活不能自理,她先鼓勵他自己吃飯。可是要坐起來,一天三頓她都把他抱起放到靠墻角的凳子上,飯后再抱回炕上。慢慢地身體越來越虛弱了,便一口一口地喂著吃。每到夏天,她背著公公到院子的樹下乘涼,拿著那大芭蕉扇為他驅(qū)蚊祛暑,有時還在大盆里為他洗澡擦身;冬天為他鋪上最暖的被子,燒好暖和的炕。她還經(jīng)常給他按摩腿腳,清洗尿了的床單和衣服。
“這哪是人家的媳婦,比親閨女還親呢?!编従觽兌伎淇诜Q贊。一傳十,十傳百,在大寧縣張海娥小有名氣。1998年,張海娥被省婦聯(lián)評為“尊老愛幼好兒女”的稱號,在2004年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久病床前無孝子”被她的行動推翻了?!耙粋€人做一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庇眠@句話來體現(xiàn)張海娥敬老、愛老的事跡并不為過。
婆婆身體不好,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膽結(jié)石、胃潰瘍等病,經(jīng)常忘記吃藥,張海娥就把她吃的藥記得一清二楚,哪種藥治什么病,何時服用、怎么服用,都提前寫在一張紙上,放在最顯眼、最方便的地方。張海娥的行為慢慢感染了孩子,孩子們看在眼里,耳濡目染,慢慢也養(yǎng)成了許多好習慣,如早晨起床、放學歸來,都主動向長輩問好;尊敬長輩,聽他們的話,有好吃的,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等等。
張海娥經(jīng)常告訴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和長輩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是做人的本分,若一個人連尊敬自己的老人都做不到,怎能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張海娥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經(jīng)常把孝親敬老活動滲透到她的教學中,因此她帶的班級獲得過“優(yōu)秀班集體”,她本人也多次獲得“市級優(yōu)秀班主任”的稱號。
“敬老愛老很簡單的,其實就是需要幫助時,伸出一只溫暖的手;需要談心時,遞上一顆火熱的心;需要關心時,說一句親切的話。我們應該銘記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讓父母多一絲微笑,少一份憂愁;讓父母越活越幸福,越活越開心。”在張海娥看來,孝敬老人是晚輩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贍養(yǎng)父母是兒女們應盡的義務。每個家庭都有老人,每個人都會變成老人,只有時刻不忘孝敬父母,關心、愛護老人,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才能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記者 張瑩超)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