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皮影王”到“頌荷翁”

2012-09-27 08:40: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劉晚)侯馬高村鄉(xiāng)大運高速公路西賀路口處,這是侯馬的西大門,那個被世人稱做“皮影王”“頌荷翁”的九旬老人廉振華就住在這里。大門額首懸有原副省長張維慶題寫的“振華影屋”4個石刻大字,大門兩側對聯是“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大門南邊的菜園,一架一架的長豆角、一畦一畦的老倭瓜、一垅一垅的落花生……看得出,這位孤傲矍鑠的九旬老人在這里過著世外桃源生活。走進老人的院落,老人的身子骨很硬朗,他一邊迎接我們一邊幽默地說:“死不了,一頓飯吃一個蒸饃呢,我給閻王爺發(fā)了一個帖子,我還沒畫夠呢,要活到100歲,也不知道閻王爺批準了沒有,是不是還得送點禮呀……”
皮影王
說到廉振華馬上就能想到侯馬皮影,廉振華身上已經烙上了侯馬皮影的印記。他1924年出生于山西侯馬鹿祁村李家家廟,家境十分貧寒,讀書的機會少之又少。但他從小就表現出藝術天分,酷愛民間藝術。1973年他冒著風險開始拯救皮影,揚起山西第一面皮影戲劇團的大旗,為了搶救民間藝術,他踏遍中國皮影盛行地區(qū),造訪藝人,收集影子近萬種。
為了收藏一箱道情皮影,他能冒著雪跑到河南靈寶的一個半山腰,敲開一戶人家的小門,他身上的雪花和他年過半百的年齡終于感動了對方,對方讓他的孫子掘地三尺給他扒出來一箱三四百年前的皮影。離開的時候,他把300元錢悄悄地放到了老人的床鋪底下;聽說呂梁山上有一位老藝人收藏有一箱紙窗皮影,就翻越山梁去找,沒想到在半山腰上犯了病,肚子疼得豆大的汗珠往下掉,扣開老藝人的窯門,他一頭就栽了進去,慌得老藝人攔腰抱住他,在老藝人的土炕上躺了3天,他得到了一箱明代影子。送他下山的時候,老藝人像老友一樣拉住他的手垂著淚說,沒有見過你這樣為了個皮影舍命的人。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廉振華是一個皮影“瘋子”,他近乎癲狂地從47歲開始,搜集整理著皮影,皮影搞得他聲名狼籍、搞得他窮困潦倒,耗費了他半生的心血。
他介紹說,皮影戲,又叫“燈戲”或“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劇種之一,據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操作簡便,亦幻亦真,千奇百怪,無所不能,從漢代一直流傳至今,經過祖國各地歷代民間藝術家的不斷辛勤創(chuàng)造,逐漸形成每個地區(qū)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北京皮影、河北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陜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等不同的藝術流派。
他編第一部皮影圖譜的時候,前后用了8年時間,把自己囚在房間里,足不出戶、爭分奪秒地畫,頭發(fā)長長了,他都沒有去理發(fā)店的時間,而是自己對著鏡子拿把剪刀亂剪。就是憑著這股“瘋”勁,他搜集、整理、描繪了我國第一部皮影圖譜,成為我國古老皮影戲藝術的第一套系統(tǒng)的、完整的寶貴資料。1984年由文化部藝術局部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廉振華個人展覽;1985年應邀赴西德講學;1987年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處“山西侯馬皮影藝術研究室”;1989年自籌資金建起了中國第一座“中國皮影陳列館——振華影屋”,填補了中國戲劇史上的空白。
2009年,侯馬市委宣傳部組織力量,在廉振華編繪的《中國皮影藝術圖譜》和《中國秦晉皮影雕刻藝術圖譜》的基礎上,從8000多個皮影圖譜中精選編輯了一本《中國侯馬皮影》,圖文并茂,與《平陽木版畫》《浮山剪紙》一同出版,這是臨汾市文化史上的大事,它將極大地推動我們繼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弘揚中國古代文化、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步伐。
頌荷翁
1995年,由于學生們的努力,侯馬皮影戲從實用到欣賞,再到皮影繪畫、皮影剪紙轉化,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使廉振華心頭甚感欣慰,遂轉鋒移墨,專攻“墨荷”,歌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廉振華的鄉(xiāng)親們都知道,廉振華有著極好的繪畫天賦,在他五六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那一次,童年時的廉振華跟隨父親去逛廟會,在古廟里,栩栩如生的壁畫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的眼球?;貋砗螅谧约业奈堇餆o意中發(fā)現,可以在被煙熏黑的墻壁上畫出畫來。于是就在那墻壁上一節(jié)節(jié)看自己看到的壁畫,正畫的起勁的時候,父親回來了,看到兒子畫在墻壁上的畫,拿起笤帚就掃,并且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頓,打完后父親才對他說,不能在家里畫這些壁畫。同時又疑惑地問他:“你只見過一次,怎么就能畫得那樣像呢?”
2007年夏天,經過十余年的翻閱資料苦苦思索,100幅創(chuàng)作荷花的選題終于確定下來了。他因選題《北京頌》而激動地徹夜難眠,冒著酷暑提筆潑墨,寒來暑往,深受民間藝術精髓熏陶的他,啟筆成章,一氣呵成,100幅荷花終于完成了。
老人居住的正北主房嵌有“頌荷齋”石刻,從東側入口可見墻壁上的“百荷壁”石刻。拾級而上,在刻有“清白天地”的門額下,“百荷壁”就映入了眼簾。
“百荷壁”是用陽雕和陰雕兩種藝術技藝雕刻,陽雕荷花是以古代名人,以詩詞歌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民族精神,陰雕荷花是喻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所以“百荷壁”上第一幅就刻了“手在筆墨中,心在人民中”的詩句。
學者評論:他的書畫藝術形成獨特風格和美學價值,頗顯傲俗、傲骨之氣魄。
高齡的廉振華自籌資金,創(chuàng)建起石刻“百荷壁”一座,堪稱侯馬的一朵奇葩。

  【責任編輯: 高卓然】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育齡婦女的貼心人

 

下一篇: 軍人母親的情懷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