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側記

2017-06-14 22:09:49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在生活中弘揚 讓非遺煥發(fā)新活力

—— 我市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側記

  臨汾新聞網訊 閱讀提示:線繩拴著的小偶人身穿艷麗的演出服吹奏嗩吶,12根線繩掌控在老藝人吳春安手中,一人多藝令人稱絕;原始的印制方式再現,一幅幅平陽木版年畫乘著“時光飛船”而來,沉淀著歲月的光輝;古時的定情信物化作新時期的裝飾物,太平繡球注入了活力,正煥發(fā)著新的生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許多事物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但是,非遺項目不該被遺忘,有效地傳承才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自信。6月10日是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令人驚喜的是,許多非遺傳承人仍牢牢堅守陣地,緊緊守護著歷史傳統(tǒng)的根脈,深深期盼著更多人見證臨汾的厚重歷史。

  非遺展演 盡顯厚重臨汾

  當天上午,市群藝館傳出喜慶熱鬧的音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在此進行。只見,一群頭戴花冠、身著花裙、腳穿榴花鞋的演員們歡快地沖上舞臺,她們扭動著婀娜的身軀,滿懷激情地敲打著花鼓,這不僅是臨汾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爆的翼城花鼓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

  一群可愛的孩子登場了,他們帶來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洪洞通背纏拳。別看這些孩子年齡小,耍起拳來有模有樣,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充分證明武術之鄉(xiāng)有“神功”。

  “真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會演木偶戲?!蹦惴匠T我登場,一個憨態(tài)可掬的小木偶吹著嗩吶亮相,頓時引起了全場觀眾的驚呼。非遺傳承人吳春安手指上下飛舞,小木偶隨之做出各種生動有趣的動作。原來,它不僅會吹嗩吶,還會跟人打招呼、鞠躬,觀眾們頓時被小木偶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

  烈日當空,吳春安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濕,但他的眼里、心里只有手中的木偶?!斑@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千萬不能失傳。只要有人愿意看,我就愿意演。若是有人愿意把浮山木偶戲視作終生的事業(yè),我更愿意教?!彼哪抗庵型嘎吨鴪砸闩c執(zhí)著,令人深深動容。

  一段段非遺表演,流淌著平陽大地的文化血脈,讓更多人領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厚重臨汾的魅力。57歲的市民毛先生感慨:臨汾歷史底蘊深厚,有太多的文化遺產有待挖掘。此次展示的部分非遺項目,有些是我兒時的記憶,如今經過歲月的打磨和合理的傳承,顯現出了不一樣的光彩?!?/p>

  守護根脈 堅持活態(tài)傳承

  每一項傳統(tǒng)手工都離不開民間手工藝人的巧手惠心,同時也印證著傳統(tǒng)工藝的盛衰滄桑。活動現場,多位非遺傳承人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一件件新鮮出爐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印證著臨汾兒女的聰明智慧。

  一個個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女子款款走來,她們高舉剪紙作品“弘揚傳統(tǒng)藝術”等幾個大字。此時,非遺傳承人、臨汾市剪紙藝術家協會會長郭素勤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快速剪出一幅造型獨特的剪紙作品。作品由葫蘆和牡丹為主,巧妙融合了四個“吉”字,她希望臨汾人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事事如意又順心。

  多年以來,郭素勤一直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又樂于授教。走下舞臺,她與堯都區(qū)老年大學的學員們一同剪出“大雞(吉)大禮”、吉祥如意”等作品,并贈予過往市民。她深有感觸地說:活態(tài)傳承,重在堅持,延續(xù)中華文脈。希望更多人能參與進來,讓珍貴的民族文化基因生生不息?!笔治账⒆?、輕蘸顏料、順時針畫圈……在非遺傳承人趙國琦的指導下,一些市民饒有興趣地印制平陽木版年畫。市民李女士完成印制的第一步后,小心翼翼地將麻紙覆蓋于木版之上,再用平規(guī)“畫圓”,孔子像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她興奮地說:兒時,平陽木版年畫承載了我的許多回憶。人到中年,我居然有機會親手制作一幅這樣的作品,雖然不完美,但我很喜歡。”“在這片人杰地靈的熱土,‘非遺’構筑起一座璀璨奪目的文化寶庫?!笔忻褛w先生帶著5歲的女兒,在非遺項目展示攤位前流連忘返,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多舉辦,讓臨汾人了解臨汾非遺,激活更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只要有‘人人參與’的土壤,非遺’才能更好地生長。”

  深入生活 迎接發(fā)展機遇

  在2009年啟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我市共發(fā)現涵蓋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音樂、民間文學、傳統(tǒng)舞蹈、曲藝、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美術、民俗、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10大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15000余條,為全省之最。截至目前,我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1項、省級非遺項目136項、市級非遺項目300項,在全省名列前茅。

  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臨汾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的鮮活佐證,是臨汾歷史文脈傳承的文化基因,更是凝結臨汾兒女聰明智慧的結晶。但是,現在擁有”不等于“天長地久”。此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的目的,就在于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臨汾“長生不老”。

  “‘非遺’源于生活、歸于生活,保護和傳承的核心要義就是要讓其煥發(fā)鮮活的生命力,回歸本源,繼續(xù)前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任江波說,時代變遷,但非遺項目中所流淌的文化血脈與現代社會仍然是契合的,要讓更多的非遺項目走入百姓生活,融入現代生活。

  此次宣傳活動,讓許多市民深刻體會到,非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冷,許多項目源于最瑣碎、最鮮活的日常生活。古時,晉南一帶,繡球不僅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還是慶祝娶親、生子的吉祥物。如今,在非遺傳承人劉云芳的巧手和妙想之下,太平繡球被開發(fā)成吉祥物、禮品、飾品和體育器具等多樣功能的文化產品,更遠銷海外多國和地區(qū)。她用自己的堅持證明:“只有守住歷史傳統(tǒng)的根脈,才能打開面向世界的門窗?!狈沁z如一杯陳釀,歷久而彌新。只有關注、喜歡非遺的人多起來,才能真正達到其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的目的。任江波表示,在新時期,大力保護、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揮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和活力,增強臨汾人民對地域歷史文化認同,促進臨汾文化旅游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李靜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