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縣總人口8.3萬,一年的時間共舉辦演出108期,參演人員上至82歲的耄耋老人,下至4歲的幼兒,演員超過1萬余人次,觀眾達26萬人次——這些數(shù)字,展示的是安澤縣開展“樂在周五”群眾文化活動所取得的驕人成績。
“百姓演,百姓看”是“樂在周五”的特色,我要演、我會演、我快樂”是“樂在周五”所取得的效果,“百姓的舞臺,群眾的‘星光大道’”是大家對“樂在周五”的評價。在建設文化強市的今天,如何讓文化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如何讓群眾主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開辟出一條老百姓參與文化活動的新路,安澤縣的這一做法無疑值得借鑒和推廣。
“哦吧剛囊style剛囊style……”4月17日,在和川鎮(zhèn)和川村文化廣場,伴隨著勁爆的《江南style》音樂節(jié)奏,來自和川鎮(zhèn)法井村的62歲村民史為民與鄰居們伸展筋骨,扭動腰身,神采飛揚地跳起了“騎馬舞”,現(xiàn)場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樂在周五”被群眾稱為“安澤人自己的星光大道”。在這個百姓的舞臺,每周五城鄉(xiāng)居民自編自演歌曲、舞蹈、小品、戲劇等各類節(jié)目,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藝,臺下觀看的是來自十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
對于這一定期在周五“百姓演,百姓看”的群眾文化活動,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蘇平給予高度評價:“‘樂在周五’在搞好群眾文化方面是一個好典型,要很好地總結,在全省推廣這個經驗。”
以前“等著看”現(xiàn)在“唱主角”
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在“樂在周五”進鄉(xiāng)村的表演活動中,72歲的魏少春帶領著鄉(xiāng)親們打起了太極拳,一招一式舒展大氣,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陣陣喝彩。
看著熟識的鄉(xiāng)親們在臺上表演,村民們坐不住了,都想上臺一展身手。村民呂宜安告訴記者,“樂在周五”門檻不高,是咱老百姓的舞臺,誰都可以上,上臺時緊張一會兒,下來后卻覺得很輕松,心里別提有多舒坦。
與往常一樣,這次在和川鎮(zhèn)和川村舉辦活動,周邊村民踴躍報名,他們自己出錢租車、化妝,有些偏遠的甚至騎著摩托車拖家?guī)Э诘内s了過來。
69歲的孫造林是“樂在周五”活動的老演員,她樂呵呵地說:“笑一笑十年少,還真不假,身體健康,心情舒暢,煩心事也沒了?!?/p>
安澤縣文化館副館長王杉杉還兼任著另外一項重要崗位——“樂在周五”導演。她告訴記者,每次節(jié)目有1個半小時時長,也就14、15個節(jié)目,有的村民這次上了,下次還想上,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不得不說些善意的謊言。特別是在暑假,好多學生也報名參加,節(jié)目就更豐富了。去年僅大學生實習生就來了40多個。
“你真懂俺的心,上臺演出是我兒時的夢想,也有故事,有時間的話讓我告訴你我的童年……”村民發(fā)給王杉杉的手機短信,真切地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以前我們都是排好節(jié)目等著群眾來看,現(xiàn)在我們走出去和群眾一起看、一起演,通過這種方式的轉變,激發(fā)了群眾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今后,我們將借助這一形式,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權益”,安澤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玉果如是說。
草根“小舞臺”化身育民“大課堂”
李來梅,安澤縣冀氏鎮(zhèn)南孔灘村一名普通婦女。17歲挑起家庭生活重擔,義無反顧地照料四肢癱瘓且沒有血緣關系的哥哥。以她的先進事跡為題材編寫的小品《背著哥哥嫁人》,每次演出后在場觀眾無不動容、潸然淚下,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安澤縣是全國生態(tài)示范區(qū),之前村民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淡薄,退耕還林任務較難開展。自從看了小品《風波》演出后,村民們從通俗易懂的劇本中了解到國家的方針政策,自覺地配合起來。和川鎮(zhèn)和川村書記申明亮說,一部戲讓我們村干部少跑了許多路,少費了許多口舌呢,用現(xiàn)在的話說還真是匯聚了發(fā)展的“正能量”。
未讀完高中的劉江雁懷揣著對表演的喜愛參加了“樂在周五”,在編劇上的吃力使她體會到知識的重要,隨后就報名參加了成人函授班。
……
4月15日晚,華燈初上,和川文化廣場舞曲悠揚,上百名群眾踏著音樂節(jié)拍翩翩起舞。村民王建國高興地說:“過去晚上沒事干,酗酒賭博時有發(fā)生,現(xiàn)在農閑排排節(jié)目,晚上跳跳舞,使農民生活更加豐富了,村里治安也穩(wěn)定多了?!?/p>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退休教師李慶喜對“樂在周五”流露出濃厚的感情。他說:“這個大眾化的平臺,既使我們百姓的愛好得以充分表達,同時還愉悅了精神生活,凈化了社會風氣,配合了當前工作。” 正如“樂在周五”雜志《文化頌歌》中所說的一樣:文化,對于我們來說不再是一句空話,也不再難以表達,它引領了前進的方向,凝聚了奮斗的力量……
政府組織“公轉”到群眾推動“自轉”
如何讓群眾實現(xiàn)文化享受“零費用”、文化培訓“零門檻”、文化參與“零距離”,是安澤縣文體局面臨的困難。近10個月的時間,多達100余次的調研。文體局的文化工作者走村入戶,問需于民,逐漸形成了“把文體團隊建在鄉(xiāng)村”的工作思路。隨后,他們配設備、送服務,相繼在全縣104個行政村配備了村級文化員。這些文化員就像文化的種子一樣播撒到各個鄉(xiāng)村,農村文藝團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
有了設施配套和工作指導的文體團隊搞起來后,時間一久,文化活動仍舊缺乏后勁和動力。經過深入思考,文體局一班人認為,要想讓文化活動“火”起來,必須激發(fā)群眾參與的熱情,把文化活動引入鄉(xiāng)村、機關、校園、企業(yè),形成固定的演出機制,實現(xiàn)由“公轉”帶動“自轉”。自此“樂在周五”應運而生。
“樂在周五”創(chuàng)辦之前,由于人力、財力、物力的限制,安澤文體局干部職工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首場演出時,演員不多、節(jié)目匱乏,安澤縣文體局局長郝愛民帶頭上節(jié)目,兩名副局長創(chuàng)作劇本,局里女職工擔任主持人。演出當天,提前準備的凳子早已座無虛席,小廣場三層外三層被圍的水泄不通,僅站立觀看的群眾就多達300余人。
緊接著,報名參加演出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街道社區(qū)的居民來了,工人師傅們也來了,農村大爺、大娘來了,他們都要在自己的舞臺上“樂”一把。良馬鄉(xiāng)宋店村村民感慨地說:“我們這輩子都沒想到,一個種地的還能跳起健身舞,我們算是睡醒了?!?/p>
郝愛民自豪地說:“現(xiàn)在群眾的熱情高漲,最多的時候節(jié)目單都排在三周以后了,我們現(xiàn)在是被百姓推著往前走,停都停不下來了?!?/p>
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樂在周五”一直沿著既定的軌道前行,自2012年4月27日創(chuàng)辦以來,演員超過1萬余人次,觀眾達26萬人次,花費卻不到10萬元。
如今,“樂在周五”白天演出活動已由進農村外延到進企業(yè)、機關、校園、家庭,晚上在縣城文體廣場演出,每周五兩期,一年四季從未間斷,春節(jié)也不例外,至今沒缺過一周。截至記者發(fā)稿時,安澤縣“樂在周五”已成功舉辦108期。本報記者 李輝
責任編輯:高卓然
上一篇: 我市15處不可移動文物位列其中
下一篇: 小村坊里唱“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