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好『滲透』

2013-03-07 09:12:26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道”問題曾引起不少的爭論?,F(xiàn)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已漸趨一致:“文道結合,不應偏廢,不可分割”,教學大綱對此也做了明確的闡釋。這為語文教師的施教指明了方向。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文道結合”,如何搞好“滲透”教育,卻又是個既陳舊又迫切的話題。
    我認為在語文學科中要搞好“滲透”,關鍵是要把握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即對“道”的理解。那種認為思想教育必須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必須配合某項具體的政治任務,否則便不是“滲透”的看法是狹隘的、片面的。而“道”的內(nèi)容應該是更為寬泛的。自信心、同情心、進取心的培養(yǎng):集體主義、樂觀主義、愛國主義的培養(yǎng)等等,都應該是“道”的統(tǒng)轄范圍,這也正是語文教學進行“滲透”所應承擔的任務。其次就是要注意區(qū)別與政治課的不同。雖然它們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的內(nèi)容也有重復和交叉的特點,但它們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并不因此而縮小或消失。
    當然,我們也不可忽視,在“滲透”中因缺乏系統(tǒng)性、理論性,勢必增大靈活性、隨意性,故而,在把握上述幾點的前提下,還應防止幾個偏向:
    厚古薄今。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她具有豐富而燦爛的文化,這一點語文教材中也有很大程度的體現(xiàn)。引導學生認識這些精華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一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義務。但是不能因此而懷古傷今,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應當著眼于學生現(xiàn)實和未來的需要,去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古文篇目大多是對歷史的咀嚼,是對古色古香的品味,是對既往情景的欣賞和陶醉,這些與現(xiàn)實相去甚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自然也有很大的距離。而現(xiàn)代選文則不然,它們是對現(xiàn)代生活的反射或?qū)ξ磥硎澜绲念A測,既有時代風貌的展示,也有對人生真諦的探尋,這些不僅是語文教材,更是人生的教科書。如果說不能因此而忽視對文言選文的內(nèi)容進行挖掘分析的話,那么尤其不能因為文言文而輕視對現(xiàn)代選文的分析評價、學習借鑒。試想,如果只重視劉蘭芝這個形象的反抗性格的贊揚而不經(jīng)意于黃淑英革命精神的歌頌;如果只陶醉于陶淵明“虛室有余閑”的隱居田園的情調(diào)而游離于對蔣筑英、羅健夫在順境、逆境始終如一的忠誠和執(zhí)著、追求的品質(zhì)的分析、放大,那么這不僅會步入“滲透”的誤區(qū),而且是對整個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失當?shù)陌盐铡?br />     反多正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就必須聯(lián)系社會,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聯(lián)系,既要注意因文而聯(lián),又要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一味地津津樂道那些消極、陰暗的噱頭,久而久之,這些信息必然在學生的心田積淀為前進中的包袱,成為負誘導。比如,學習《警察和贊美詩》一文,不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而傾心于同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做類比;學習《記王忠肅公翱事》,不注意用人物忠于職守、不徇私情、廉潔奉公的品質(zhì)去感染教育學生,去激發(fā)他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而是熱衷于搜集羅列現(xiàn)實中與王翱公相反的事例做對比,這些都是不恰當?shù)淖龇?。當然,筆者絕無意于否定反面聯(lián)系,而是強調(diào)要注意正反的比例以及聯(lián)系的著眼點、出發(fā)點,也就是我們進行“滲透”的目的。
    重社會科學輕自然科學。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原因,語文教材中涉及自然科學的選文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而在教學中又常常因為這些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而忽視他們作為“滲透”的載體這一因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學科間的聯(lián)系交叉越來越明顯,因而文理間的滲透尤其應該引起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否則,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不易成為一個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人。當然,讓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去編一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篇目相當?shù)慕滩幕蛘咦屨Z文教師去講解某一門自然科學的知識,那都是苛求,是不恰當?shù)?。但是,利用現(xiàn)有的物質(zhì)條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等方面的意志、品質(zhì),卻是我們每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也能夠承擔的義務。
    總而言之,語文無論如何都必須首先是語文。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必須緊扣語文課的特點,必須緊扣語文教學的目的,適時、適量、適當?shù)亍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應。楊益民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