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wǎng) 8月20日)
從貴州甕安事件被處分官員帶“病”復出,到三鹿丑聞中被問責的質(zhì)檢總局官員鮑俊凱“低調(diào)高升”,再到此次“最牛官員”復職,盡管輿論風聲很緊,可問題官員復出卻沒有式微的勢頭。民眾都納悶了:咋的了,他們不是剛被問責的嗎?難道問責就是場敷衍民意的表演秀?
浙江大學教授章劍生說:“由于問責制的不完善,問責已經(jīng)成為一種平息民憤或官員互保的手段,成為惹禍的官員‘避風頭’甚至位高權(quán)重者‘丟卒保車’的借口,而在外觀上,它則是行走在法治舞臺上的一種‘政治時裝秀’”。果然如此,那政令的反復對行政過失的姑息,是否辜負了指望以正義懲邪惡的民意?它對問題官員的“高度容忍”,是不是對蠢蠢欲動的官員形成了反面的激勵?
在法治社會,官員犯錯,理應比百姓犯錯更要重懲。因為官員與普通民眾角色期望不同,官員掌握權(quán)力資源,而且代表著公權(quán)力的信譽度,所以犯了錯更具社會危害??墒俏覀兛吹降?,卻是問責大棒“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問題官員等輿論目光轉(zhuǎn)移后,立即浮出水面。這,又讓對政府政策信譽深懷信心的民眾做何感想?
面對頻頻的公眾質(zhì)疑,政府應痛下決心,對官員腐敗零度容忍,挽回被透支的政策信譽才對。不然,問責修何時能從法治舞臺消失,會成為公眾恒久的話題。(光明網(wǎng) 佘宗明)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不要等到出現(xiàn)嚴重過剩再去解決
下一篇: 外資進入水市場是否會綁架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