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扶不扶,原本是一個無需回答的問題,因為任何將尊老愛老視為傳統(tǒng)美德的民族,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扶!扶,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要求。這樣的問題成為問題,難免使人發(fā)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由此想起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里的一句臺詞:這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币粋€“扶”字讓人深思良久。
近幾天,一篇《河南小伙扶起摔倒老太后遭訛監(jiān)控錄像還其清白》的文章引人注目,在為好心小伙感到慶幸的同時,我們不免還有些后怕,倘若沒有監(jiān)控和目擊者作證,扶人者又如何可以證明清白?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卻又常常被倒掉的人心拖拽,這便是糾結(jié)于“扶不扶”的原因。
固然,扶起摔倒老人時有人證、物證那是極好的,但更多的時候這不過是一廂情愿,沒有現(xiàn)場目擊者,沒有監(jiān)控探頭,伸手攙扶就意味著可能會陷入因被訛詐而百口莫辯的境地。將心比心,訛人的老人應(yīng)該意識到,屢屢“受寒”的好心多半會選擇蜇伏,每一個對于好心善行的顧慮累積起來就會變成集體性冷漠,在老齡化程度日漸加深的今天,得嘗苦果的最終還是摔倒的人。
面對“扶不扶”的糾結(jié),可以聽到各色法律專家的聲音。當我們已經(jīng)習慣將遇到的種種社會問題交付給法律來解決時,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在一些諸如“扶不扶”這樣的道德尷尬面前,法律可能鞭長莫及,因為它只是道德的最低底線。扶人先扶心。解開“扶不扶”的難題,說到底還需要回歸道德本身,也即寄望于公民素質(zhì)教育,以及社會整體道德素質(zhì)的提高——雖然顯得很空洞,并且一時半刻難以見到明顯效果。
扶人不難,關(guān)鍵是扶心。近期,媒體相繼刊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簡單的24個字濃縮了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正如媒體評論指出的那樣,其深意在于,讓核心價值觀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點燃,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成為人們一種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扶人者心懷憐憫無需附加,被扶者心懷感激傳遞善行,那時我們也就不必再糾結(jié)于“扶不扶”了。
文/孫宗林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求職之路 讓孩子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