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會見識到一些校長和老師在育人方面的奇特做法。某校長開通了校長信箱,經常收到學生來信,其中有不少言辭尖刻的批評信,可是校長都默默地“受”了。問其原因,校長說,首先要對學生敢于說出心里話的行為給予充分肯定,然后作出負責任的答復,并態(tài)度誠懇地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學生罵了自己,心情舒坦了,更愿意學習了,他愿意做學生的“出氣布袋”。
好一個“出氣布袋”!后來,還真巧遇見了一個該校的學生。說起校長信箱,他開心地笑了,說他也給校長寫過信。原來,有一個食堂工作人員的子弟在學校就讀,打飯時不排隊,直接到窗口打飯,打的比別的學生多。這個學生給校長反映后,學校調查了情況,對該工作人員作了處罰。還有的同學向校長反映說飯菜太辣,校長便安排食堂又開設了一個“清淡菜”窗口。這些同學通過校長信箱解決了遇到的實際問題,心里很有成就感。
從這件事上,筆者忽然想到了,很多學生之所以沒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產生學習、生活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也許就是因為缺乏生長想法的土壤,他們的想法在校園里是不是有人傾聽、是不是得到尊重,尤其是可不可以變?yōu)楝F實,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校長、教師只是一味端著架子說話,或者完全和學生是“兩張皮”,那么這所學校的校園里又怎么會有民主、溝通、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呢?教育,首先應該在尊重的前提下施行。在所有的尊重里,教育者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學生們自己的想法是首要的。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學生們就不會向你敞開心扉,創(chuàng)新火苗就會被無情地扼殺掉。
管理學上有個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會越來越多。當我們希望校園里生長更多有想法、有作為、能夠愿意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學習的學生時,我們就要著力營造適合這些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土壤,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校園氛圍就會誕生,而民生、和諧及創(chuàng)新精神自然也會在校園里蓬勃生長起來。(郭璞)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