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史女士與筆者閑聊時吐露煩惱,稱孩子在上幼兒園,前不久老師給家長布置了一份作業(yè),每天回家堅持讓孩子閱讀書籍21天,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問題來了,老師要求家長在孩子堅持讀書的21天里,天天給孩子拍攝視頻并發(fā)至微信朋友圈,說明要附上孩子所在的學校名稱、班級和姓名,家長在完成此項作業(yè)后孩子方可獲得獎勵。
起初,史女士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在朋友圈發(fā)出后,看到有人留言夸孩子聰明伶俐,心里也會美滋滋的。直至連續(xù)發(fā)了3天后,一位親戚私信提醒她,表示這么做太泄露孩子信息,對孩子的安全存有隱患。這時,史女士才靜下心來思考,覺得每天將孩子信息這么“赤裸裸”地曬出來確實有些不妥。
本打算把自己的顧慮反映給園方,但思來想去,史女士最后還是決定作罷。她坦言,園方之所以給家長布置這份作業(yè),一來是為了督促孩子閱讀,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愛看書的好習慣;二來也有不少家長猜測,在面對幼兒園遍地開花、招生難的窘境下,園方是否想借助家長之手進行宣傳。史女士表示,她也曾聽一位從事過幼兒教育工作的朋友提起,這樣做的效果收效很好,有不少適齡兒童的家長慕名前來咨詢。史女士擔心,如若此時向園方提出異議,老師會不會認為家長太刺頭,反而影響到對孩子的態(tài)度。最后她選擇不言,但她在每天再發(fā)孩子的視頻時多了個心眼兒,只對孩子所在班級的老師公開,其他人一律設置不可見。
聽史女士這么一說,筆者覺得她的顧慮并不是沒有道理,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在爭相效仿這種方式時,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如此泄露孩子信息,已然不妥。
這讓筆者想起了之前在電視上看過的一期調查類節(jié)目。一位媽媽領著六七歲大的女兒來到蛋糕店,按節(jié)目組要求,媽媽給孩子買好蛋糕后借口離開,讓孩子在此等候。母親剛走,節(jié)目組的工作人員出現,他主動上前跟孩子搭訕,稱是媽媽的朋友,受媽媽之托前來接她,孩子警覺地搖了搖頭。這時,工作人員拿出手機讓女孩看,并謊稱是媽媽發(fā)給他的,并可以準確地叫出女孩的名字??吹侥吧耸殖肿约赫掌?、可以準確地叫出她的名字,女孩顯得有些猶豫,最終還是半信半疑地跟著工作人員走出了蛋糕房。這時,鏡頭轉向在后臺一直默默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的媽媽,當看到女兒跟工作人員轉身走的一剎那,雖然心里也明白這只是一個測試,但她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渾身發(fā)抖、眼淚嘩嘩地流下來。直到工作人員將女兒領到后臺,她緊緊地抱著孩子,連連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曬娃行為表示懊悔。
看到這一幕,筆者很是揪心,好在那只是電視節(jié)目中的一個假設,但這個結果卻非常值得人們深思。當我們肆無忌憚地曬房、曬車、曬娃之時,是否有想過這些信息的泄露會對我們日后的安全有所威脅;當我們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防火防盜時,是否也應該告誡自己,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因為在這個網絡發(fā)達、信息共享的時代,每個人的信息安全亦如生命一樣重要。
盧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