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國內許多知名院校成為了無數(shù)懷揣夢想的學子的旅游參觀勝地。然而,近日,讓不少游客感到不滿的是,以包容開放著稱的北大,借鑒起行政部門的“限”字秘訣,每天限制游客5000人入園。這一舉措,難免會讓很多本想游一游北大的游客有些不滿。甚至還有律師煞有其事地指出其中的正當程序缺陷——此事應當提前與公眾商量。
近年來,隨著旅游市場的開拓,一些知名院校成了不少游客心馳向往的旅游勝地,這在國外也是如此。但是,大學的這種“開放”必須以大學自治為前提。如果以公眾的一時需要為借口,視大學自治管理于不顧,甚至將大學變成刺激旅游產業(yè)的“消費品”,那將無異于是一種“災難”。
不可否認,在中國人的情感里,北大已經不僅僅屬于自己,她更是公眾的北大,其一舉一動總能牽動人心。但這份民眾的敏感,并不意味著北大的一切管理,都需要征求公眾的同意。難道僅僅因為北大是名校,所以什么事都需要聽公眾的?就連最基本的管理手段都需要征得公眾的“同意”?北大既不是政府機關,也不是公共廣場,她首先是一所大學,一所需要自治管理的教學科研單位,為了保證校園暑期的正常秩序,為了給在校人員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研究環(huán)境,對于絡繹不絕的游客進行限制,何錯之有?北大的這一“限”,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前段時間出現(xiàn)的清華“真維斯樓”。清華大學因為將一棟教學樓冠名“真維斯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甚至有網民直指此舉為“賣身”和“大學精神的墮落”。在“偌大的校園是否能容下一個‘真維斯’”的爭議聲中,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背景下,大學精神與商業(yè)行為是否水火不容”成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當然,這樣的非議絕對沒有歧視服裝企業(yè)的意思,也不是說真維斯就不能冠名清華的教學樓。而是冠名事件引發(fā)的爭議,說明了這種冠名背后肯定存在一些需要社會和校方反思的問題。大學并不拒絕企業(yè)的捐贈,但是又不能過于商業(yè)化,這個“度”很難拿捏。
再比如,去武大櫻花需要交10元門票,有網友說了:干嘛把大學搞得像收費的公園?”可是,我們轉念再想,偌大的湖北櫻花那么多,而大家偏偏對武大的櫻花趨之若鶩,如若大家把武大都想像成了一個賞櫻花的地方,那武大與免費的公園又有何差別?大學,首先是大學。當它蘊含了一定的精神內涵,才能稱之為名校。
讓我們從現(xiàn)代大學的開端說起,1810年,威廉·馮·洪堡建立柏林大學,并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自此,大學就被世人形容為制造創(chuàng)新思想、傳承自由精神的“象牙塔”,視做遠離喧囂、獨守寧靜的學術“世外桃源”。
由此來看,北大限制游客入園的做法,是值得我們稱道的。(景文婷)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載人三輪擋住了救命入口
下一篇: “如此狂言”令人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