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親愛的姥爺,每逢清明節(jié),我都會想起您。曾經相處的畫面浮現在眼前,令我忍不住淚流滿面……”4月4日,24歲的臨汾姑娘張彤彤將思念寫進書信,投入網上祭奠平臺的“時空信箱”,以此寄托哀思。
張彤彤剛剛拿到工作錄取通知書。由于人在天津,不方便回臨汾給姥爺掃墓,她便想到了這個特殊的祭奠方式——給姥爺“寄”封信。她深情寫道:“從出生起,我就是您最疼愛的人,這份愛一直伴隨我長大。很遺憾,您沒能看到我大學畢業(yè),沒能看到我找到工作。但我會時刻銘記您的教誨,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點下“發(fā)送”那一刻,張彤彤哭成了淚人,無盡的思念溢滿心間。在她看來,“心意”到了,形式并不重要,她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及網絡等平臺來表達對已故之人的追思,既響應文明祭祀的號召,也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張彤彤的祭奠方式,得到了家人們的支持與贊同。她的舅舅說:“清明節(jié)前夕,我市多個部門發(fā)起‘文明祭祀’倡議,這一綠色、低碳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不管是市區(qū),還是農村,少了燒紙錢,多了文明祭祀的氛圍。同時,網絡祭祀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清明節(jié)前夕,不少網站發(fā)起低碳寄哀思活動。對于“機不離手”的現代人而言,網絡為表達哀思提供了一個較為方便的平臺,人們可以通過文字、圖片、歌曲等追憶已故親人。60歲的李天虎受到觸動:“這種形式值得大力推廣。我父親是一名老軍人,曾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立下過戰(zhàn)功。他過世后,我一直致力于搜集他生前的故事、相片等資料,計劃匯編成冊,在來年清明節(jié)時上傳網絡,與家人們換一種方式祭奠父親。”
寫一封書信,多一束鮮花,少一處燃燒……文明祭祀、網絡祭祀雖然改變了傳統(tǒng)的祭祀形式,但同樣能夠寄托人們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同時使清明更清潔,環(huán)境更美麗。
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