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是我國最古、最大的木結構重樓式高層建筑。多年來,一直想目睹其雄姿,總是無機緣。在一個霜葉如醉的秋日,我專程前往應縣,觀看了馳名天下的木塔。
正午時分,我們穿過步行街,來到木塔前。抬頭仰望,塔頂直插云端,藍色的天幕上嵌著一輪金光燦爛的太陽,幾片潔白的云朵像碧海上的白帆在晴空中飄游,襯托得木塔更加質樸巍峨。整個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方形,上層依塔身做八角形,全部石砌,高大穩(wěn)固。上層臺基和月臺在各角置角石,角石上皆雕突起臥獅,其雕刻手法古樸洗練,姿態(tài)各異,系遼代原物。塔身坐在分兩層四米高的石砌臺基上,梁枋、斗拱層層鋪作勾構,重重迭迭層累而上,看去雄渾古樸,十分壯觀。塔剎由基座、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它冠表全塔,是最崇高的部位,至為重要。塔平面為八角形,直觀五層六檐,其中四層是暗層,共九層,高67.31米,底層直徑為30.27米。
古往今來,木塔曾吸引了無數名人志士觀瞻賦詩,匾詠贊頌。據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北征駐蹕此地,看罷木塔,驚嘆不已,遂親書“峻極神工”四個大字。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觀賞并登塔,贊嘆之余,親書“天下奇觀”一匾,現分別掛于五層、四層的正面。巨匾凌空高懸,字跡蒼勁古樸,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精品,而且是研究記載該塔修茸年代及歷史的寶貴資料。古人有詩贊曰:玲瓏峻碧綺蒼穹,海宇浮圖第一工。百畝址墓璇地軸,六層鈴舌弄大風。觀瞻獨出沙陀外,登賞番從殿腹中。幾欲壯懷發(fā)豪興,借為文筆寫長空。
面對這中國第一,世界無雙的木塔,我也禁不住擊節(jié)嘆賞。
駐足良久,意猶未盡。女兒拉了我一把:“爸,咱們登塔吧?!薄昂茫撬?”我興奮地牽著女兒的手,沿著塔內明層與暗層夾道中以不同方位設置的木梯,一步一喘地往上攀援。我發(fā)現,底層塔身周圍,有24根木柱支撐著回廊外檐??杀橛^柱底石礎,均無巢臼,木柱底面平立于石礎之上。一守塔僧人告訴我,靜止時,這每根木柱可負重120噸,若雙手牽一細繩,可從木柱與石礎間通過。我即刻找來細繩一試,果真如此。更奇特的是,層與層之間,用縱橫交錯、參差有致的木結構柱梁斗拱,相互制約,默然契合,不見有一釘一鉚。這種木結構建筑不僅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是極其罕見的杰作。塔內在五個明層中央全部供奉佛像。一層南門正面塑有高約11米的釋迦牟尼像,其面容飽滿,慈祥莊重;二層置一佛(釋迦牟尼)、四菩薩(左右脅侍、普賢、文殊),均盤膝打坐,造型勻稱;三層置四方佛,尊尊目不斜視,各據一方;四層的文殊和普賢菩薩騎坐在一獅一象身上的塑像,是全塔保存最完好的遼代塑像。其珍貴之處,就在于它至今仍為遼金時期的原塑原彩;五層的菩薩群像,無論近睹,還是遠望,都體現著造像的動態(tài)美、質感美和體態(tài)美,充分反映出遼金雕塑的高超技藝。睹物思古,我更加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和偉大創(chuàng)舉,感到由衷地驕傲與自豪!
立于木塔最高層的壁外回廊上,手扶平座欄桿,極目四望,應縣全景盡收眼底。我頓感人高云低,畫面壯闊,心清神爽。女兒也被眼前的秀麗景色所陶醉,身靠欄桿,擺出一個鷹飛鳳翔狀,讓我為她攝影留念。一聲“咔嚓”,便將女兒與木塔神韻、與藍天白云、與厚重的歷史,定格在記憶的底片。
走下木塔,正逢導游小姐向一個華僑旅游團繪聲繪色地講解:木塔經歷了900余年的戰(zhàn)亂兵燹和各種自然災害,尤其是七次大地震,而塔身巍然不動。它就像一位飽經風霜而體魄健壯的老人,堅強地挺立在這里,經歷著霜雪風雨的嚴峻考驗,目睹著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導游小姐的話音未落,便響起一片贊嘆聲。
我癡迷地加入了華僑旅游團的行列,隨著他們的腳步,又向塔頂攀去……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