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旱地行船,是集中在吉縣壺口上下游黃河岸邊,當?shù)乩w夫利用工具將船只在旱地上牽拉拖行渡過壺口天塹的傳統(tǒng)民俗。
清人劉龍光詩曰:黃流滾滾入壺中,九折波瀾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來舟楫一時窮”。說的是壺口瀑布將黃河水運割為兩段,成為天然障礙,往東船只不僅無法從河中通過,而且因此處水流湍急,稍一不慎,便收船不住,跌入深槽。因此,船夫們不得不在瀑布上游龍王辿(chān)提前泊岸,將所裝的貨物全部卸下,由牲畜馱運下行,而船體則由人力拖上岸,纖夫拉到瀑布下游水流緩慢處,而入水裝貨順流下行,稱“旱地行船”。
古時,從黃河上游行至壺口上游的大船從龍辿拉上岸來,由當?shù)厣韽婓w壯的村民幾十人到幾百人擔任纖夫,靠繩拉人推在河岸旱地往下游推拉。遇到河岸石頭平坦的地方,就在船下墊上圓木,一步一步向前滾,遇到沙地,就在沙上磨著向前走。完全靠人力向前挪動一公里,繞過壺口瀑布,到達“忒口”石豁處,再把船上磨破拉壞的地方加以整修補漏,推進水中,裝貨續(xù)航。
作為黃河壺口流傳千百年的傳統(tǒng)商貿(mào)習俗,旱地行船一度為黃河航運作出了重要貢獻,壺口纖夫拉船的悲壯場景也歷來為堅毅不屈黃河精神的生動寫照。改革開放以來,旱地行船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作為黃河壺口重要的文化符號,仍有著重要的文化旅游開發(fā)價值。
據(jù)《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