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游,汾水之濱,東倚太岳,西靠呂梁,中部是遼闊富饒的盆地。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市、呂梁市毗鄰,東與長治市、晉城市相連,南與運城市相鄰,西以黃河為界同陜西省相望。全市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其中,平川面積19.4%,丘陵51.4%,山地29.2%。
臨汾市現(xiàn)轄2市1區(qū)14縣,76個鄉(xiāng),75個鎮(zhèn),20個街道辦事處,156個社區(qū)居委會,2960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平川7個縣市區(qū),分別是:堯都區(qū)、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侯馬市、霍州市;東部山區(qū)3個縣,分別是:古縣、安澤縣、浮山縣;西部山區(qū)7個縣,分別是:吉縣、鄉(xiāng)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和吉縣5個縣為國家級貧困縣,其余5個山區(qū)縣為省級貧困縣)。
臨汾歷史悠久,古為帝堯之都,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因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堯曾建都于此,得“華夏第一都”之名。春秋時期,臨汾屬諸侯國晉,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一帶,至漢代始稱平陽。宋、元、明、清皆在此設有平陽治所,民國初屬河東道。1948年5月17日,臨汾攻堅戰(zhàn)役勝利結束,臨汾全境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qū),1950年1月成立臨汾專區(qū),1954年與運城專區(qū)合并為晉南專區(qū),1970年,晉南專區(qū)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qū),1978年改名臨汾地區(qū)行政公署, 2000年8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地設立地級臨汾市。
臨汾市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臨汾市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好。以糧食和多種經(jīng)濟作物為主,土地產出率較高,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特別是中部臨汾盆地,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稱“膏腴之地”和“棉麥之鄉(xiāng)”。2011年,全市小麥產量占全省37.95%,玉米產量占全省12.81%,油料產量占全省10.16%,水果產量占全省7.83%,棉花產量占全省6.98%,是山西省棉麥生產基地之一。干鮮果以紅棗、核桃、蘋果、山楂、柿子、花椒等為主。全市野生植物種類繁多,為山西省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除農作物外,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許多為珍稀品種,占全省植物區(qū)系總種數(shù)62.1%,總科數(shù)的81.7%,總屬數(shù)的79.3%,為發(fā)展林牧業(yè)和天然飲品提供了便利條件。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余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guī)r、白云巖、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巖、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yōu)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占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xiāng)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采。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占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布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占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占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占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占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占全省27.99%。
臨汾市交通便利。南同蒲鐵路貫穿南北,侯西線、侯月線橫穿東西,是我國東西方向的第二條大動脈和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區(qū)間;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霍州至侯馬一級公路、國道209線、309線以及晉(城)韓(城)公路縱橫全境。所轄侯馬市是華北鐵路交通大樞紐、中國四大貨運中心站之一。
臨汾市旅游資源得天獨厚?,F(xiàn)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691余處,其中國家級28處,省級67處,市級30處。各級文物藏品14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2847件(套),博物館15個。著名旅游景區(qū)有:黃河壺口瀑布、洪洞廣勝寺、大槐樹祭祖園、堯廟、姑射仙洞、蒲縣東岳廟地獄、霍州七里峪、陶唐峪、隰縣小西天、襄汾丁村文化遺址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