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理想信念 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青年觀)

2016-10-30 16:17:39 來源:新華網

  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讓很多長征歷史細節(jié)又浮出水面,其中,一些數字讀來令人驚訝:長征途中,紅軍師以上干部的年齡絕大部分都在二三十歲,紅軍將領的平均年齡僅25歲。美國傳記作家R·特里爾也這樣記述:“大約54%的長征者都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 可以說,長征,是一群年輕人走出來的。

  然而,正是這群年輕人,在長征途中轉戰(zhàn)14個省份,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其中,跟隨中央紅軍的他們渡過大江大河20余條,翻越崇山峻嶺40余座,有5條山脈終年積雪,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并攻占縣城100余座。這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平均每天行軍約37公里,每行進300米就有1人獻出生命。在中央紅軍300余天的行軍途中,15個整天在打大決戰(zhàn),平均每天都有1次遭遇戰(zhàn),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抗擊著敵10多支部隊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一直到走出困境走向勝利。

  這的確有些令人難以置信:為什么這支這么年輕的隊伍卻摧不垮、打不散,呈現出如此驚人的戰(zhàn)斗力?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延安時期就有人問過。1938年4月,張聞天在給陜北公學作演講時就曾被問道,長征勝利靠的是什么?他回答說,原因就在于有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理想信念,那時候大家只有一個思想,就是無論如何也要克服困難,為自己的理想奮斗到底,沒有理想,不用說萬里長征,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

  “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钡拇_,幾多崢嶸歲月逝去,唯有理想依舊閃閃發(fā)亮。然而如今,當我們的年輕人每每談起理想時,卻常常話鋒一轉,重點落在另兩個字上:現實。以至于所謂“骨感的現實”常常讓我們羞于談論理想。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fā)現我不能改變世界。”刻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的這句話,的確叫人認清現實的殘酷,當你洋洋得意時,現實往往會給你致命一擊,甚至讓你失去信心。然而,這也正是每個人實現理想的必經之路。既然選擇了“改變世界”的理想,就注定了人生要走“困難模式”。從這方面說,理想和現實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盡管民不聊生,卻沒有讓人感到這個民族失去了希望。因為有無數個像紅軍戰(zhàn)士一樣熱血的青年,在歷史的重大關頭,毫不猶豫地肩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當夢想照進現實,他們選擇的是咬牙堅持,一步步走過來的,最終柳暗花明。

  很多時候,人的選擇都是一念之差。參加革命的年輕人當中,有不少人曾經家境優(yōu)越。如果當時,他們放棄革命理想,走一條不那么艱難的路,那么他們的人生也許是另一番光景。然而,品嘗過理想信念美味的人,一旦放棄,又怎能逃脫精神上的苦澀萎靡?

  理想是什么?有人說,理想就是一個方向感。人在什么時候最恐懼?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房的時候,最恐懼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方向的時候。而理想,就如同在茫茫戈壁上突然找到了方向,如同在漆黑的隧道里發(fā)現了那道亮光。為平凡的生活照亮一道光,這就是理想的意義。

  現實需要面對,但理想更需要堅守。“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如今,中華民族在向著偉大復興目標前進的道路上,在改革攻堅的進程中,還會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大渡河”“臘子口”“雪山草地”,這個時候,我們當然要直面骨感的現實,但我們也許更需要不忘初心,忠于心中那不滅的理想。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30日 06 版)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