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因城市發(fā)展而產(chǎn)生,也因時代巨變而蛻變,臨汾城內(nèi)有很多老巷陌,但名字卻是“新生”的。近日,記者走訪堯都區(qū)車站路一帶,在探尋三興巷的過程中體驗了城市的發(fā)展。
三興巷,地處車站路西口路南,東起兵站路,向西折北至車站路,可通過蘆氏莊巷到達解放路一帶。對于巷名的來歷,很多老居民感嘆:雖然是老路,但名字卻是新起的。
82歲的扆(yi世蘭老人家已經(jīng)有六代人在此居住。對于巷名的來歷,她進行了猜測。
“我家是這一帶最老的住戶之一,這個巷子原來就是我家門前的一條小路,除了我家,這里還有三四家住戶,其余的全都是地。這里以前也沒有名字,都屬于蘆氏莊。后來慢慢住的人多了,房子挨著房子,這巷子才形成了。至于為啥叫這名,我估計是有盼望興旺一類的寓意吧?!崩先苏f,對于巷子的產(chǎn)生和變化她記憶猶新。
昨日今日
扆世蘭告訴記者,她18歲時就嫁到這里,那時夫家有4間瓦房,是為數(shù)不多的居民中的大戶人家。
“我老伴姓王,原來他家一大家子都在這里,從巷子中段的房子開始,往西到車站路位置,都屬于我們家。當時還有果園和打麥場,后來將靠車站路的地捐給大隊蓋了房子。這里最開始都是本地人,后來外地人越來越多。巷子原本比較寬,但是后來慢慢變窄了,但大體格局沒有變?!睉捞m表示,在她擔任掛甲莊大隊書記的生涯中,三興巷從無到有,印證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60歲的張先生也是三興巷里的老住戶。他表示,老輩人的記憶見證發(fā)展,而他的成長也伴隨著歷史的變化。
“我家在巷子的東段,聽老人說,以前巷子到中段就到了一戶人家的院子里,后來為了大家通行方便,才打通了。小的時候經(jīng)歷過饑荒年,那樣的滋味真是那個時代的記憶。而今,看看城市新面貌,又是一番喜悅上心頭。”張先生感慨地說道。
記者幾經(jīng)查詢,沒有找到關(guān)于這條巷子的記載。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