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心:重視古村落的發(fā)現(xiàn)和保護

——《平陽天神山》序

2015-08-27 09:14:41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擺在我面前的是一本名為《平陽天神山》的小冊子。翻閱之后,才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以寫山為主,而主要內容是介紹建在這座山上的廟宇“世尊院”。本來,這座天神山連同山腳下的峪里河算不得什么名山大川,那座世尊院也早已在日寇的炮火下差不多變成了廢墟。但是,我感到還真有些心里話需要在這篇序言里說一說。

    這本小冊里所寫的世尊院,據(jù)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碑文記載,始建于東漢初年,魏晉北朝以來屢有修建。至康熙六十年,臨汾、洪洞、趙城三縣民眾協(xié)力重修了被地震毀壞了的百余間殿宇樓閣。其情其景誠如碑文所載:“層巒聳翠,本境壯巍峨至觀;桂殿蘭宮,四方興登臨之勝”。世尊院及其周圍的圣仙宮、滴水巖、乾隆橋、金牛洞等等古跡,在當?shù)卮迕裰袩o不留下了優(yōu)美的傳說。從這些有限的碑文、圖片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雄偉氣勢和繁華景象??上?,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由此我想到,天神山是毀于日寇炮火,而我們中華大地上或被風雨剝蝕、歲月消磨,或被人為破壞毀掉的文物遺產(chǎn)真不知有多少!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而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是歷史最直接的見證。散布在眾多古村落中的傳統(tǒng)建筑,因其渾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歷史信息、意境深遠的文化景觀,而具有“史考”的實證價值、“史鑒”的研究價值、“史貌”的審美價值。尤其是我們臨汾、運城一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一些現(xiàn)存的地上文物古跡因鐫刻著數(shù)千年時光的印記而彌足珍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如其被毀,那將會毀掉我們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記憶。因此,我們必須對當前文物古跡損毀嚴重的現(xiàn)狀予以重視,使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古代文明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于世。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局限于有形的載體,還體現(xiàn)在大量的無形傳說和神話中。天神山文化也是如此。就拿世尊院來說吧,它就是傳說中漢光武帝劉秀當年途經(jīng)此處迷路,得一神仙老者指明正途,在他奪得天下后遂下旨修建的。玄極宮、祖師殿等大小廟宇供奉的玄武大帝、達摩老祖,以及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等各路神仙,個個都頗有來頭。傳說是把人神化,神話是把神人化。馬克思說:“神話通過人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形式加工過的自然的社會形式本身”。傳說和神話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對研究古文化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這本小冊子的作者馬端林先生已年屆八十。從他送給我的另一本由他主編的《古村梁家莊》里,我才得知了他的一些情況。馬老先生是從臨汾行署商業(yè)局副縣級崗位退休的,作為市三晉文化研究會的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他參加了《臨汾市志》的編撰工作,書畫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為了編寫梁家莊村志,他不畏嚴寒酷暑,進檔案館查找資料,伏案筆耕;穿密林,鉆巖洞,登錄碑石;走村串戶,登門拜訪,求真跡辨真?zhèn)危M盡千辛萬苦。天神山遺跡在梁家莊村志中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可以想見,作者在編寫天神山這本小冊子時定然下了不少苦功。

    我于2011年退休后擔任了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的會長,工作中經(jīng)常打交道的都是像馬端林先生這樣的老同志、老干部。他們退而不休,發(fā)揮余熱,不求索取,只講奉獻,一心撲在地方歷史文化的收集、搶救、研究與開發(fā)上。在市場經(jīng)濟的語境中,人們只顧賺錢了,眷注傳統(tǒng)文化的人越來越少,而許多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承人也已作古了。如果今天的年輕人不了解、不熱愛傳統(tǒng)文化,那么,明天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就會后繼乏人。由此可見,像馬端林先生那樣對傳統(tǒng)文化如此摯愛、對傳統(tǒng)責任如此堅守,他們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他們的精神是何其崇高!我們應當像馬端林先生學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文化,滿腔熱忱地投身到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搶救中去。

    是為序。

    (臨汾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合心


     

責任編輯:劉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